支付市场冷热有别 银行业仍需多角度应对
导读:随着中国支付清算协会5月19日在北京发布《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庞大的中国支付市场的发展现状更清晰地被各方所了解,支付业务的高速发展也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随着中国支付清算协会5月19日在北京发布《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庞大的中国支付市场的发展现状更清晰地被各方所了解,支付业务的高速发展也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不过,尽管支付行业总体发展迅猛,但在国内市场及政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背景下,预付卡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而银行业在第三方支付机构迅猛分羹的情形下,也开始了多角度的调整应对。
支付业务迅猛发展
“2015年发卡市场机构集中度继续提升,金融IC卡得到深入推广,市场受理环境继续改善,收单市场竞争加剧,线上线下业务融合趋势加强。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改革、转接清算市场开放、收单外包业务规范将给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引发市场格局新变化。”《报告》对我国去年支付市场的发展如此总结。
去年以来,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卡和交易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量为54.42亿张,同比增长10.25%;银行卡交易852.29亿笔,同比增长43.07%;银行卡交易金额669.82万亿元,同比增长48.88%。与此同时,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处理的互联网支付业务金额共计2042.39万亿元,其中,我国商业银行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363.71亿笔,金额2018.20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333.99亿笔,金额24.19万亿元。
与此同时,支付业务由PC端向移动端持续迁移的趋势非常明显,并呈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38.37亿笔,金额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98.61亿笔,金额21.9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和166.5%。
此外,从实际数据来看,收单集中度依旧较高。2015年全国153家收单机构共处理收单业务562.84亿笔,金额50.4万亿元,其中支付宝、工商银行、银联商务、民生银行、广州银联网络、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上海银联电子、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排名前十位的收单机构收单交易额占收单总额的67.72%。
值得关注的是,支付机构在收单市场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仅支付宝一家的业务量占比就超过13.33%。数据显示,2015年支付机构处理的银行卡收单业务达到393.87亿笔、27.92万亿元,占比分别为69.98%和55.4%,均已超过银行卡的收单业务量。而且不少支付机构已建立了较为专业的收单经营模式,相关人员、系统、服务等配备条件也较为成熟。
预付卡行业或将深度调整
不过,尽管非银行支付发展迅猛,但相关的实名制认证来控制风险的发生仍有待强化。业内专家预计,随着今年7月1日《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网络支付业务实名认证将进一步规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非银行支付机构开立的支付账户总量为26.36亿个,其中个人支付账户26.30亿个,完成实名认证的支付账户共有13.46亿个,占总支付账户总量的51.07%,比2014年上升8个百分点。
此外,尽管非银行支付市场整体发展迅猛,但预付卡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据记者统计,从2015年开始,央行不仅不再新发牌照,还吊销了浙江易士、广东益民、上海畅购三家公司的牌照。而这三家公司均属于预付卡行业机构。而且从数据来看,2015年,163家预付卡发卡机构合计发卡2.59亿张,金额761.4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8.37%和2.77%,增速远低于非银行支付市场的平均水平。
据了解,受宏观经济低迷、预付卡机构经营战略不完善等因素影响,预付卡行业所依托的企业福利和礼品等空间收窄;同时,线下零售业低迷也使得依托传统商超客户的机构面临交易萎缩的困境。此外,在全面营改增的背景下,预付卡机构的特性不完全适用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又可能形成新的税负负担。因而,行业盈利水平的逐渐降低使得预付卡机构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对此,中国支付清算行业协会秘书长王素珍表示,预付卡机构通过优化商户结构和受理环境,丰富便民小额支付的应用场景,叠加对商户、消费者两端的增值服务,正努力推动由单位用户向个人用户以及行业应用的逐步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预付卡行业的监管也亟待升级。据了解,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竞争的压力下,存在挪用备付金、出借牌照等问题,甚至很多无牌支付机构借有牌照机构的名义开展业务,严重扰乱了行业发展,而且风险完全不可控。
银行多角度应对支付变局
尽管银行的支付业务依然保持着快速的发展,但在网络支付领域,目前非银行主导的支付业务的规模与增速显著高于商业银行主导的电子支付渠道,并通过构建O2O支付闭环的方式逐步渗透到商业银行此前主导的线下收单市场。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移动支付的机遇有效应对支付市场的变局已然成为银行的重要挑战。
“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参与方的通力配合,需要在产品模式创新与产业链融入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中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曹汉平表示,要按照近场和远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业务模式创新,进一步优化产品布局,包括NFC、二维码/条码、LBS、AR(增强现实应用)等,探索多元化发展策略;同时要不断提升对外合作服务的能力,将支付等金融服务面向银行卡组织、移动运营商、手机制造商、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公司等产业链合作伙伴开放,通过平台对接、数据共享实现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客户导流,融合丰富的移动支付服务内涵。
此外,移动支付行为本身很难单独实现较大的财务效益,但其作为一个创新的便捷服务模式又有利于吸引客户群体并提升客户粘性。曹汉平表示,通过“开放平台+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打通线上与线下的应用场景,构建O2O交易闭环或许是有效的途径。
具体到落实层面,曹汉平建议,通过开放式平台跨界合作,围绕社区、园区、校园、医院等日常生活场景丰富移动支付的服务体系,并将移动支付与身份认证等业务有机融合,并嵌入主流的移动智能终端或在超级APP中开设服务专区,把握服务入口,提高服务粘性,同时分析客户支付行为及商家交易信息,与LBS服务有机融合,实现业务场景、产品规则、风险控制与信息推送等的定制与组合,为客户提供前瞻性、综合性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