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上任80天 监管新思路渐明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 2016-05-13 13:35:43 编辑:诚富

导读:智者静,迷者动。经济转型时期,行政之手的突然出现经常令人措手不及,面对资本市场不时飞过的“黑天鹅”,有人惊慌、愤怒,但也有人静看潮落,成竹在胸。

智者静,迷者动。经济转型时期,行政之手的突然出现经常令人措手不及,面对资本市场不时飞过的“黑天鹅”,有人惊慌、愤怒,但也有人静看潮落,成竹在胸。

5月以来,高层频频释放政策信号,宏观上从确认经济“L”型走势,到重申供给侧改革政策意图,中观上从银监会出手整治市场,到证监会出手打击壳炒作、不合理套利,每一项举措都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激起了千层浪。

面对变动,有人怀疑,监管之手乱舞,市场化在倒退?有人悲切,因为曾经的鼓励和支持而去创新创业,忽然又被切断退路?上任仅80多天的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到底是怎样的监管思路?

看似临时、突然的监管举措,实际上背后的市场化改革思路从未改变。

“各部门近期推出的多项举措,大背景是一样的,都是发现股市、汇市、楼市等蕴藏较大的风险,经济杠杆水平依然很高,需要出手去治理,同时又要保证不能因为治理而带来更大的动荡。”申万宏源(000166,股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就资本市场而言,可以看出监管层希望对过去金融市场、股票市场的动荡做一些反思,对风险较高的领域进行遏制和规范,亡羊补牢。

新思路隐现

自2月20日上任证监会主席以来,刘士余仅在全国“两会”期间按照会议流程出席记者会,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市场重大问题进行了回应,除此之外,刘士余未参加任何一场公开会议、未就市场改革和监管发表过系统性阐释。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刘士余的监管思路依然是一个谜。“不知道新主席是什么思路,不过看上去跟前任主席的风格完全不同。”这样的评价在证券界、律师界常常可以听到。

去年的股市异动改变了很多事情,其中也包括监管层的风险偏好,刘士余以“务实、稳健”为大家所知,其上任后此前快速推进的多项改革也开始放慢步伐。

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再提“注册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注册制的表述变为“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注册制改革从肖钢时代的紧锣密鼓转为刘士余时代的谨慎推进。

与注册制改革相匹配,此前证监会及交易所还计划推出战略新兴产业板,在《证券法》修法完成,对企业上市条件做出修改之后,以新板块对接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其中也包括回归内地市场的中概股。

但在刘士余上任仅二十天,证监会就建议纲要草案起草小组从“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删除了“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的计划”的内容,再加上近期对中概股回归、跨界并购的谨慎态度,证监会的改革步伐似乎都在大幅放缓。

“可以看出,我们的监管层希望对过去金融市场、股票市场的动荡做一些思考。从去年上半年的快速上涨到后面的股灾,市场经历了一轮非正常调整,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思考。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深刻的反思,很难保证未来不会再出现类似的非正常调整。”李慧勇认为,新主席上任后,证监会到目前为止非常务实,做出的举措都是希望能够认清市场现实,清楚问题所在。

回顾过去的三个月,刘士余在公开场合鲜有露面。2月20日,上任证监会主席。从银行家到“证券新人”,刘士余仅用了一个转身。

上任之初,市场对他的态度呈现两极。支持者认为,其在央行的监管经历和在农行的务实作风,会给证券市场带来新的改进;但也不乏怀疑者,一位从未在证券系统内从事过监管工作的主席,能否应对当前脆弱的股市和坎坷前行的市场化改革?

在随后的全国“两会”期间,刘士余在经历多次媒体“围堵”后终于开口,在3月5日首次阐述“三个监管”理念,称“新主席的首要任务就是监管”,他的监管思路很明确,那就是“依法监管 、从严监管、全面监管”,因为只有监管才能保证改革的措施顺利实施。

3月8日,刘士余出席香港代表团讨论会,多次被代表要求发言,但是他明确表态只听取意见,严守“交易时段不发言”的原则——“今天是两地交易日,我作为证监会主席,是一句话也不能说的”。

直到3月12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刘士余才首次公开回应市场问题。在这场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共同出席的记者会上,刘士余无疑是最受关注的那一个。

一方面,这是他第一次以证监会主席的身份公开亮相,另一方面,证券市场自去年6月以来多次巨幅波动,也使得投资者对新的监管者充满期待。

刘士余在记者会上对重大问题一一作出表态。在回应注册制改革如何推进时,刘士余明确表示,注册制肯定要推,但怎么搞,要好好研究;在回应去年股市异动问题时,刘士余以“一辆重载的油罐车,在下坡路上刹车失灵”来形容当时股指下行存在的多重性风险,论证救市是必要的;在回应今年年初的“熔断”被停事件时,他先是承认制度结果与设计初衷相背离,进而表示要吸取教训。

他的认真、谦和,赢得了市场对新主席的初步信任。不过在此之后,刘士余又“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

当然,他并没有闲着,不仅要处理资本市场对外合作问题,作为党委书记还要督促解决证监会“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问题,同时他还赴广州、深圳调研,关注证券基金机构的规范经营问题。

4月16日,刘士余在深圳召开小范围内部机构座谈会,就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听取市场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共有6家证券公司和2家基金公司的负责人参加了座谈。在这次交流中,刘士余首次就机构发展做出表态。

他提出,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要稳健经营,规范管理,提升内控水平,培育公司文化,打造百年老店。他要求,各市场机构要恪尽职守,切实履行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法定义务,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际上,新主席上任以来其实已经明确了思路,我把它细化为6个方面,”李慧勇认为,证监会一直在做且接下来还将会从这些方面去着手,一是规范证券公司经营、二是规范期货衍生品市场、三是完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四是规范“市值管理”等灰色地带、五是引导更多机构资金包括长期资金入市、六是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开放。

李慧勇表示,上述方面都是基础性制度,“基础性”意味着就要走在前面,这比提高直接融资、多发股票都要紧迫的多。

市场化方向没有变

证监会近期对中概股回归、跨界并购的态度,引发部分市场人士的质疑——行政之手又在乱舞、市场化出现倒退?上述两则突发信息引发业界热切思考,重新拷问行政与市场的边界。

“这种认为市场化倒退的观点是不准确的,”李慧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但是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

这种怀疑主要缘于两个方面。首先,2014年、2015年是并购大年,一方面因为证监会对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的审核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因为并购市场本身的需求迸发,特别是在IPO通道不畅的背景下,并购市场成为资本运作主战场。这也意味着,政策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交易中或筹谋中的企业,以及中介机构。

其次,对监管思路的怀疑,缘于信息不对称。“中概股回归暂缓”的消息是在发酵仅两天之后,才在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得到了官方证实。不过发言人的表态也没有在时间和具体措施上给出更明确的信息,仅表示关注到中概股回归存在明显市场差价、壳资源炒作等现象,正在对回归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对于“叫停四大行业跨界定增”的消息,到目前为止证监会依然没有官方表态,也没有进行澄清。消息一出,市场反应强烈,多只VR概念股跌停,还有的公司“临时抱佛脚”宣布改变并购标的行业归类,如恒信移动(300081,股吧)。到底是“一刀切”叫停还是“一事一议”从严审核,监管层没有明确表态,业界猜测颇多,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易凯资本CEO王冉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5月11日上午他在微博公开表示,“水泥公司做影视”并不符合产业规律,长期看也未必能形成多强的核心竞争力,但一家公司选择通过并购进入哪个行业应该是这家公司管理层、董事会和股东会的选择,限制A股公司跨行业并购四类文化相关企业是与市场精神的背离。

不过,对于证监会的举措不能作为独立事件看待,从国家宏观改革及证监会对整个资本市场的改革思路去理解,就能发现看似离散的事件背后是一张紧密交织的网。

“这些举措都是对过去问题的反思,然后进行的亡羊补牢。”李慧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改革的根本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不同的主事者去对不同的问题做出应对,表面上看上去好似改革的步伐有时快、有时慢。

创丰资本管理合伙人彭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目前确实有很多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甚至连“VR”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就找投资公司希望买项目,老是拿着游戏、VR炒作概念,要么买的项目不靠谱,要么募集的资金没有按约定投资,问题很多,应该接受监管。

“让股市回归,打击不合理的炒作,更多的给经济带来融资功能,这是应该的方向。”彭震认为,证监会近期的举措,并非针对某个特定事件。在他看来,证监会新任主席是出于系统考虑,在全面推动一些监管。刘士余行事风格稳健,之所以对注册制、新三板分层及并购市场有所放缓,是因为面对证券市场不合理的情况,在进行整体考虑。

李慧勇也认为,证监会近期对市场出手规范,实际上是在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从发行、交易、投资者保护等基础性制度方面进行完善,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按照按照十八三中全会的精神,市场化的方向是不容置疑的,而金融市场的市场化也是一个重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支持创新是市场化,监管规范也是市场化。在创新与规范交替进行,就体现出有时候步伐大一点,有时候步伐小一点。

“在市场化过程中,金融市场是走在前面的,而金融市场中,股票市场又是走在前面的。但是,有时候市场暴露一些问题,监管就要去规范。这就使得表现出来是,‘时而创新发展为主,时而监管规范为(博客,微博)主’这样的格局。但是总体上,事物是螺旋式上升、曲折中发展的,市场化发展这个格局是没有改变的。”李慧勇认为,近期有一种担忧,认为在国家改革大局中股市不再受到重视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事实上,在5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对“权威人士”答问中表示,股市、汇市、债市等风险点增多,需要明确,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是“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对股市而言,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

严打资金空转

无论是打击壳资源炒作,还是监管跨界并购虚拟产业“炒概念”,在业界看来都是在推动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实实在在的支持经济发展,而非在金融系统空转,导致杠杆率奇高,增加系统性风险。

不过,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说法,在业界也引发质疑。王冉就认为,把经济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把产业分为实体产业与虚拟产业是落后于时代、以古论今的分法。今天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合交汇,消费者也把越来越多的眼球、时间和可支配收入投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经济。

“中国现在需要重新搞清楚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实体经济?”彭震认为,以前中国数学模型概念中,实体经济是围绕第二产业制定的,比如测算指标包括工业发电量等等。但是,自去年开始,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50%,实体经济定位也不可能仅限于第二产业。

李慧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近期政策推动资金进入实体的意图,重在减少资金停留于金融系统空转。“资金进入股市到底算不算进入实体经济?如果是纯粹炒作股票,那就是资金空转,应该监管。假如是通过股市直接融资来支持企业发展,者就不叫空转。”

据他观察,今年以来,证券类投资的增长速度还是远高于信贷的增长速度。从央行资产负债结构来讲,没有数据证明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得到扭转。因此,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抑制炒作、规范融资,都是希望资金不要在金融系统空转,预计未来还会出台一系列政策。

当然,除了挤泡沫,更重要的是搭平台。只有将股市基础制度搭建好,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资金才会真正自由流动,去最有效率的地方。

目前监管部门谨慎的态度,对新兴产业进入资本市场带来一定冲击。彭震认为,中国经济有转型的需求,对于新的服务企业、科技企业而言,资本市场是他们必须走的路,而资本市场的繁荣也必须要这些企业来带动。具体而言,如果注册制改革放缓,并购受限,战略新兴产业板推后,那么新三板就应该积极发展。

“这都是环环相扣的,我们希望证监会按照原来的计划,尽快的去推进注册制,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彭震称,说到底,市场化还是要尽快推进。

李慧勇预计,下一步监管层会进一步改革退市制度。一方面,标准会从严,不会允许A股有这么多僵尸企业存在,第二,执行从严,让制度实实在在发挥作用。“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则,上市公司可以去为保壳而努力,保不住就按照规则退市,让这一个新陈代谢机制发挥作用。”在他看来,只有形成这样的机制,才能约束上市公司做好主业、做好实业。

另外,在中国当前杠杆率高企、风险点增多的背景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迫切需要,并没有因为注册制改革趋于谨慎而消失。如此前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所说,注册制是各项改革到位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注册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现在无所谓加快也无所谓搁置,都是在创造条件的过程中。推动投资者保护、法律诉讼机制、退市机制等等制度完善,都是在创造条件。”李慧勇告诉记者,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是没有变得,当前看似对IPO、再融资作出的限制,实际上是为了避免积累过多风险。

在他看来,为了从长期以健康有效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现在就不可以“杀鸡取卵”。股市依然是“弱不禁风”,需要呵护,呵护也是为了尽快恢复融资功能。这是不得不作出的“相机抉择、因时而动”的变化,但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金融杠杆,为大量的居民储蓄提供一个更高效的投资场所,为转型类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融资场所,这是必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