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A股劫:兑付洪峰将至 险资大幅减仓逃顶
导读:“在恶意做空势力基本已经销声匿迹之后,到底是什么资金在这一轮暴跌中慌不择路地出逃?”1月28日,盯着尾盘大跳水的盘面,上海一家证券公司大户投资者黄宇(化名)显得无比沮丧,“很难用言辞来形容1月份国内A股市场的表现。
“在恶意做空势力基本已经销声匿迹之后,到底是什么资金在这一轮暴跌中慌不择路地出逃?”1月28日,盯着尾盘大跳水的盘面,上海一家证券公司大户投资者黄宇(化名)显得无比沮丧,“很难用言辞来形容1月份国内A股市场的表现。去年9月末上证综指从2850点一路反弹到3500点之后,进入新一年指数便连本带利地从3500点快速下滑至2650点左右,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小反弹都没有。”
或许黄宇已经忘记了,在去年9月末的抄底行情中,是谁在响应国家号召、大举动用成百上千亿资金入市维稳?是谁总是先知先觉地预先抄底、成功逃顶?又是哪个监管部门在近期屡屡提示行业潜在风险,甚至不惜禁售高限价短期万能险产品?
答案开始慢慢清晰。
“波段式操作、脉冲式行情,一直是我们近两年的主题投资策略。而今年一季度,保险行业面临超过万亿的满期兑付和退保压力,另外一些激进中小保险公司的偿付压力更大。”上海一家保险资管机构匿名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此番话隐隐表明,从今年初开始,险资很可能会流出股市,降低权益仓位。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今年保险业尤其是一季度面临的兑付压力,让整个业界都不寒而栗。而随着A股不断暴跌,去年异常活跃的万能险已经闻到了危险的味道。
万亿兑付洪峰
1月25日召开的2016年全国保险监管公司会议上,长达2万多字的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的讲话稿流入市场。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在谈到今年的日常工作时,项俊波把“认真落实风险防范的政策措施”放在了第一项;而在这一部分,防范满期给付和非正常退保风险又被放在了首位。
“自2013年行业进入满期给付及退保高峰以来,所涉金额不断攀升。去年行业满期给付及退保金额已经接近万亿元,仍没有到顶。2016年仍会在高位运行,且超过万亿大关,达到近几年来的最高峰,而在全年给付洪潮中,一季度又是高峰中的高峰。这也应该是讲话稿中‘行业面临的集中给付和非正常退保的压力较大’的画外音。”1月29日,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受访时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据了解,保险业面临的满期给付压力自2013年以后就一直存在。十年前的2002年,保险公司大量销售了10年期的分红产品;在2007年上一轮A股大牛市期间,保险公司又大量销售5年期的分红险产品以及投连险产品。这些产品在2013年前后进入集中兑付。
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压力。从2013年开始,市场上又有保险公司开始销售高现价更短期的万能险产品,并引发市场上绝大部分保险公司仿效成风。
“这些万能险产品预设了7%甚至更高的投资收益,有的产品只要满一年就可以退保,过去两年一直是万能险产品大行其道的时候,看看各家大中小寿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就可见一斑。而这些万能险产品的兑付期恰恰是从今年开始。”上海一家寿险公司产品设计部总监坦言。
上述寿险公司总监透露,南方某家已经跻身于千亿保费俱乐部的寿险公司一款年金保险在2014年时成为该公司最畅销的产品,全年保费收入达到150亿元,两年之后取出即有盈利,而这些客户大都会在2016年选择退保兑现收益。
“高现价产品的退保都是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就已经精算过的,在产品设计中,会通过费用的收取来引导消费者在特定的时间来进行退保。有的营销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就会直接告诉投保人在何时退保最划算。而今年一季度恰恰就是那个最划算的时间。”上述寿险公司总监称。
1月27日,复旦大学保险系副主任陈冬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高现价万能险产品从2013年前后兴起,其退保对行业现金流产生的压力正在显现。
险资在逃顶?
事实上,满期金给付在今年达到顶峰,但是退保总量还未见顶,预期要到2018年左右才达到峰值,在“资产配置慌”的大背景下,保险业承受的风险压力至少要持续3年。怎么办?
1月28日晚间,保监会公布的2015年保险业经营数据显示,去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是11.18万亿元,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69万亿元,占比15.18%;但是去年5月末的时候,保险资金在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是16.07%。
换句话说,从去年上半年到年底,保险资金在权益类仓位上总的变化不大,半年内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
“其实只有一个解释,保险资金不是空头,但也绝非像此前外界想象的那样动用数千亿增量资金去驰援股市。只是它在高位逃顶了,然后又在低位去接盘稳住股市,保险资金全年都在资本市场里腾挪,做了一个大波段;其中,权益投资收益要从股市中转出来,偿还即将到来的兑付高峰。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A股重心在不断往下移,当然险资只是其中一股力量,大盘的持续下跌是多重因素共振导致的。”在看到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后,上海一位资深私募操盘手梁冰分析称。
在梁冰看来,保险资金在去年下半年大盘跌至3000点左右的时候,确实有进场,但是这部分资金是其在高位逃顶的资金。那么到年底的时候,大盘又有500点左右的涨幅,这部分收益已经相当可观。进入今年1月份,这部分资金又开始逃顶了。同时,今年“开门红”的保费又开始进场,险资维持的还是波段操作的思路。
本报记者1月29日统计发现,截止到去年9月底,保险重仓股中大幅减仓银行、地产、券商,加仓的板块则包括传媒、虚拟现实、智能穿戴等中小盘。到去年底,这些板块的涨幅达到50%以上,而进入今年1月份,这些板块又出现深幅下调。
危险的万能险
本报记者了解到,1月20日,保监会召开了高现价产品监管规定修订座谈会,出席会议的保险公司有中国人寿(20.440, 0.59, 2.97%)、新华人寿、人保寿险、华夏人寿等,拟就高现价产品监管规则进行修订,限制3年内高现价产品。
这一举措被业内普遍视为,近年来以迅速推动保费规模增长的高现金价值产品尤其是万能险销售将面临“大劫”。
根据此前公开报道,保监会修订的主要思路是对高现价产品业务要“总量控制,适度发展”,修改范围涉及高现价产品的定义、主体责任、偿付能力充足率要求等6方面。规定修改后的内容显示,自通知下发之日起不得开发存续期间3年以内(不含3年)的新产品;自通知下发之日起,不得销售存续期间1年以内(不含1年)的产品;自2016年10月1日起,不得销售存续期间3年以内(不含3年)的产品。
事实上,出于风险控制方面的考虑,早在2014年2月,保监会就曾下发了《关于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2015年12月初,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简称“通知”),通知对高现金值产品监管规则进行了修订。
对此,高盛高华证券在1月25日发布研报指出,监管规定修订显示保监会希望减少对销量业绩的非理性竞争,并控制退保现金流风险和中短期内资产-负债不匹配的情况,尤其是在当前资本市场较为波动的环境下。
然而,新规的效果仍有待观察。
“监管规定修订对较小的非上市险企的冲击更大,因其高现金价值产品销量普遍较高,尤其是2015年。人保寿险、新华保险(36.820, 1.67, 4.75%)、太平寿险等几家上市企业的高现金价值产品销售也占较大比重,其次是中国人寿,而平安和人保寿险该业务的占比有限。由于宽限期较长,上市险企不会立即面临流动性风险,但那些高现金价值产品比重较高的险企资产增长将放缓,且鉴于存在退保压力,其产品结构的改善也需要更长时间。”高盛高华称。
记者统计发现,在2015年以万能险的名义进入股市的保险资金达到数千亿元级别,仅以险资发生的举牌行为就达到31次,共买入了67.89亿股,动用资金1104.75亿元,剔除停牌中的万科A(24.43, 0.00, 0.00%),截至1月28日,举牌的保险资金整体浮盈已经尽数抹去;另外,还有超过200亿的举牌险资已经被“套住”。
其中,君康人寿对东华科技(14.35, 0.65, 4.74%)的举牌浮亏比例最高,公告显示,君康人寿去年买入东华科技2240.16万股,根据公告披露的价格区间,这笔投资共涉及资金5.63亿元,其投资成本为每股25.15元;截至1月28日收盘,东华科技每股股价为13.7元,君康人寿浮亏近50%。
而就浮亏规模来看,前海人寿去年举牌的南玻A(10.56, 0.70, 7.10%)和中炬高新(10.820, 0.44, 4.24%)则位居亏损规模前列。前海人寿去年对南玻A和中炬高新的投资成本分别为每股12.90元和16.08元,分别买入2.38亿股和1.6亿股。如今,前海人寿对南玻A和中炬高新的持股浮亏分别达到7.23亿元和9.12亿元。
这些举牌资金的背后,多是各家公司在近一两年销售的万能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