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化产量占全国46% 长江经济带急需转型
导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国家发改委方面人士获悉,即将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相对以前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意见,战略思路上最大的变化则是将生态建设作为重点提出。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近期在部署2016年工作时提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是2016年环保部工作的三件大事之一。
本报记者 王海平 周慧 江苏、湖北报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但历经数十年的大开发,江头与江尾,难饮一江水。
广阔的江面上,来往的船只激起的是浑浊江水。接连多个工作日,在长江下游江苏段多个临江城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乘船前往长江,无论在哪个江段取水,都是水质浑浊。沉积之后,水质发黄明显。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通报,2012年长江流域排放的废污水总量为347.4亿吨,废水排放量几乎相当于黄河水量,已远超长江水体自身净化能力。
与之对应的是,因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长江流域渔业资源衰退严重,流域的资源环境已相当脆弱。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雯指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完整,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长江流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省市,以2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42.7%的人口,创造了41.2%的经济总量(生产总值25.58万亿元,2013年数据)。
如今,长江所遭受到的一切,已威胁到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016年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重庆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战略座谈会,专门强调长江生态保护,并指出,“生态是压倒一切的任务。”
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学者对此解读时严肃指出,这也意味着现在长江流域的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也印证了最高层对长江流域污染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国家发改委方面人士获悉,即将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相对以前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意见,战略思路上最大的变化则是将生态建设作为重点提出。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近期在部署2016年工作时提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是2016年环保部工作的三件大事之一。
过量的工业废水排放量,是长江两岸能源重化产业高度密集的结果。从过去强调开发,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再到现在的保护放在第一位,长江经济带的能源重化产业何去何从?
无法回避的重化?
从高铁常州北站出发,一路向北,约半个小时候后过省道S338,便是沿长江常州段的滨江开发区——常州能源化工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带。
“历经三次重点整治,到2015年末,集中区的化工企业已从过去的100多家关停并转至50家左右。”常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北区)经济发展局发改处处长徐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江苏沿江各城市的能源重化聚集区,在过去的数年中,都按江苏省政府的要求进行了严格整治。如今,这些地区高耸林立的烟囱虽然排放出白色的浓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并未闻到明显的刺鼻性气味。
“从我们的实际生产情况看,如果有较为刺激的味道散出,一定是企业在进行设备的检修,从而无法做到完全封闭。”新阳科技集团高管陈新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以江苏为典型,从2003年开始了新一轮长江经济大开发,但其实质是中国一轮加速发展重化工业的浪潮和竞赛。这一轮开发成为了江苏经济持续在全国保持领先的主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演进规律。到目前为止,长江江苏段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能源重化产业,也在整个长江流域中占据了重要部分。
但过去的10年来,为何重化产业如此密集布局在长江沿岸?事实上江苏沿江每个地区,均建有化工产业园区。
这是因为,能源重化产业的成本中,运输成本占比高,因此选择既靠近消费地和市场,又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就成为这些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而由于水运成本低,且重化工产业对水运依赖程度高,因而在产业布局上沿长江流域进行配置成为首选。
据了解,近年来,长江中上游地区借助沿海地区经济转型之机,大力推动化工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沿江大量规划建设了各类化工产业园区,宜昌、长寿、万州、涪陵等化工园区相继建成,加之长江中下游南京、仪征、安庆、九江、武汉、岳阳等地是我国传统石化产业聚集区,长江沿线已逐步形成了覆盖上中下游的石化工业走廊。据统计,目前长江沿线共布局化工园区62个,生产企业约2100家,沿线化工产量约占全国的46%。
长江学者、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加速重化工业,是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无法回避的选择,“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我们并不能跳跃客观存在的发展阶段,不能一步从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形态,进入以信息网络为主导的服务经济形态。”
刘志彪进一步解释,在过去的数年当中,中国居民的需求结构和消费模式对应的是“小康产品”——以重化工业为主,其特征是以满足民众机能性和便利性需求的具有规模经济性质的耐用消费品,大多属于涉及“住、行、用”之类的行业,如房地产、建筑、汽车和家用电器等,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钢铁、建材、化工、石化、重型机械等行业。“中国小康社会的来临,意味着这些行业和产品具有巨大的现实市场需求和潜在扩张的能量。”
事实上,战后日本的经济快速成长就是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而实现的,特别是其中机械和电子工业所生产的家用电器和汽车产业,支撑了日本重化工业的崛起和经济的高速成长。
此外,由于中国大国经济的特征和运输成本的制约等因素,不可能依赖国际分工完全仰仗于进口,更不可能把内需巨大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命运寄望于国外,任何时候都必须立足内需,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自身的重化工业体系,这既是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保持中国国民经济体系安全的基本要求。
转型不易
“坦白地说,沿江地区的能源重化产业转型很难。”一位江苏沿江某县级市的副市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现有的情况下,几乎已做到极限。”
经过9年的“转型”,这一地区的化工企业已从2007年初的640多家减少到2015年底的180家左右,且全部集中在三个国家核准的工业园中。
截至2012年,江苏拥有4284家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61万亿元、销售产值1.58万亿元,绝大多数集中在长江两岸。
“这180多家的能源化工企业,其规模、产值以及产品、技术等均发展到一定的层次,可以说,整治之后大多的生产工艺与国外处于同一水平。”上述副市长表示,“甚至,近几年我们依然新上了部分石化项目,但都是具备世界最高生产和处理水平的,对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带动明显。”
一家湖北化工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已有的化工产品生产线,都是经过若干年的实践,即便有污染,也不可能马上淘汰或换新的产品线,“短期内不可能马上消除污染产业。”
江苏省经信委研究室主任刘耀武则认为,当单位GDP能耗达到一定水平后,进一步下降的难度会很大。
湖北一位进京招商的县委书记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整个长江沿线来说,影响最大的和转型最困难的,应该是以湖北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
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产业转型相对下游经济发达地区较慢,已有工业基础和未来的经济增速设定的规划项目,过去的发展中过多依赖能源化工产业。以素有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为例,则布局着很多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未来发展的压力非常大。
当地一位官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1月5日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思路调整看,对地方化工项目影响如何还很难说,其关键是要看地方政府落实。
“比如说,我们上游的潜江市,他们的化工企业排污,都流到我们这里了,对他们自己没有影响,自然没有关停的动力。”上述官员颇为无奈。
事实上,由于能源重化产业具备投资大、产值大、利税高、带动发展效应强等明显特点,加之在以发展业绩论的制度下,既有利于实现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中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形成以大企业集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和发展极,近几年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增幅较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资料显示,从 1985-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GDP总量及其所占份额来看,经济仍然高度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沪苏浙GDP份额基本稳定在 45%-50%左右,但 2005-2013年间沪苏浙GDP份额从51.6%降至45.6%。同时,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中西部省市GDP份额有所上升。
可以发现,长江中上游省份近几年来的经济增长异常快速,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翻倍,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马了大量巨无霸临港型石化工业项目,而背后的推手是地方政府与迅猛扩张的央属国有企业,因此才具备这样天量的投资条件和投资能力的项目。
地方政府意欲接受大项目、获得迅速大发展的冲动,央企掌握了大量国家资源后的扩张冲动,两者在重化工业尤其是石化工业方面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这样的现实下,转型当然不易。
空间梯度开发
“我们对中央的精神进行了认真研究,但从我们的实践看,只有两条路。”江苏省经信委研究室主任刘耀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其一,是希望中央“动真格”,对目前因发展中的地方相互竞争而可能导致的污染,建议由国家层面组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来进行监督,在管理督查上使用同一个标准,不能由各个地方自说其事,各地在环保约束下没有任何“特殊”;其二,是加强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措施。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某长江沿线的县级一把手表态,将借长江经济带建设东风进一步扩大当地化工产业园,我当场就请他趁早取消这个念头。”
刘耀武认为,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对长江流域开发,无论中央采取多么严厉的环保政策都不为过分,老百姓都会举双手赞成,都有利于长远发展。
多位受访者指出,能源重化工业不等于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而当下德国、日本的重化工业发展,表明重化工业可以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刘志彪则表示,从战略思路上看,中国沿长江各地在发展中,不能把长江流域的开发,简单看成对长江运输功能的利用,不能仅仅做运输带的资源配置工作,“如果指导思想仍是如此,那么是贬低了长江开发战略的真正价值,未来大幅度的生态环境污染就是必然的。”
“对辖区内的能源重化产业,我们一直以来的调整思路是进行‘有序退出、产业链招商’,不符合规划要求和产业链的,一律排除。”常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北区)经济发展局发改处处长徐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中央长江战略座谈会的精神看,下一步能源重化产业落地的门槛要求会被大幅度提高。
“企业生产中会产生出大量的蒸汽,因此集团就收购了长江热能公司,除了内部进行蒸汽的综合利用外,再将富余的蒸汽并入管网输送其他企业。”新阳科技集团高管陈新中表示。
以新阳科技为典型,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的诸多化工企业中,在近几年的技改浪潮,大多增加新设备对“废渣”进行了重新“利用”,产生新价值,以防在收集、包装和转移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关键在于,各地在实践中,能否把实现全面的环境保护、最佳的安全条件、良好的产品质量和最优的商业效益这四个因素同等对待。”刘志彪表示。
长江经济带战略打通了中国对内和对外发展两个战略,形成了战略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更是中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极佳模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中科院研究员陈雯对长江经济带进行过专门研究,将长江流域的主要1047个县(市、区)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等五个空间开发适宜性等级。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沿江腹地之间、城市乡村之间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自然本底和经济发展差异,不可能进行相同规模和强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开发,因此要基于地理空间格局构建新的发展分析路径”,陈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作为高宜度开发地区,“沪-宁-杭-甬-通-扬、合肥-芜湖-安庆-铜陵、武汉-荆州、南昌-九江、长-株-潭-岳、重庆-成都、贵阳-遵义、昆明-楚雄等区域各城市市区”,“这些地区资源环境本底承载条件好,人口和产业密集、区位条件优越,空间开发适宜性高,其他地区的开发价值有,但较为有限。”
从保护生态的角度来看,可以根据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不同情况,加大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力度。在长江上游,实施主体功能区,注重沿江生态保护,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屏障。
在长江的中游,妥善处理江河湖泊生态保护,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结合中游地区实际情况,形成能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产业结构,推动中游地区增长方式转变。在下游地区,严格沿江排放,对重点行业集中治理,强化危险品水上运输监管,对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产业园实施转停清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