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并购 > 正文

为什么收购库卡的是美的:喜欢并购方式减少学习成本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 2016-07-28 08:54:45 编辑:诚富

导读:6月16日至7月15日的要约期,接受美的要约的库卡股份达72 18%,加上美的原来持有的库卡13 51%的股份,这意味着美的将可控股库卡85 69%,首战告捷。

[6月16日至7月15日的要约期,接受美的要约的库卡股份达72.18%,加上美的原来持有的库卡13.51%的股份,这意味着美的将可控股库卡85.69%,首战告捷。]

[首先是削减过剩、低效的产能。砍掉低利润的产品,产品品类由64个减至32个,产品型号减少50%。]

[今年美的员工人数将降至10万之内。去年美的薪酬支出105亿元,其中1.5万名管理、专业类员工(白领)的人均年薪22万元,人、财、物的效率都不断提高。]

[近5年,美的累计投入200亿元用于研发,累计申请专利3.2万件。2015年,美的投入研发的费用高达5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8%,而这一比例在2011年只有约1%。]

美的收购德国机器人(24.330, -1.45, -5.62%)巨头库卡,离成功仅一步之遥。虽然到今年7月底的额外要约期还未结束,但接受要约的库卡股份已大大超过预期,美的将控股库卡超过85%,当然接下来半年内还需要经过各国政府的相关审批。

外界好奇的是,为什么收购全球四大机器人公司之一库卡的是中国白电巨头美的而非其他公司。很显然,从转型路径和企业领导者战略思路来看,中国三大白电巨头海尔、格力、美的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布局和方向是有明显差异的。

市场互补

换个角度看,“欧洲贵族小姐”库卡又为什么看上美的呢?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一般工业的机器人渗透率仍然很低,每万名工人仅有17台机器人,远远低于韩国和日本的机器人渗透率,即每万名工人分别有365台和211台机器人。所以,在一般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

而目前库卡约50%的收入来自汽车行业,未来在一般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潜力更大。且2015年库卡在中国境内的营业收入超过4亿元,在“四大家族”中排名垫底。所以,对库卡来说,未来想有更好的发展,中国一般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机会不可错失。

这与美的的战略不谋而合。一位美的高管今年6月初曾在公司临时股东会上说,“美的非常看好全球一般工业自动化的机会,谁能在中国成为第一,就能在全球成为第一”。

美的不仅可以成为库卡机器人在中国一般工业领域应用的典型范例,还可以利用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影响力、销售能力及各方面资源,帮助库卡加快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扩张。在去年成为库卡第二大股东后,美的就与库卡的管理层沟通,双方对合作的前景充满期待。

可以说,没有前期的铺垫,美的是绝不会贸然在2016年5月18日对库卡发起要约收购的。尽管如此,美的这一步棋要走好依然不容易。

无论是德国部分政府官员还是库卡的股东,仍担心库卡被美的收购后,战略方向、知识产权、员工队伍是否会受到影响。库卡大股东福伊特公司也对美的提出质疑。福伊特公司在6月15日举行的内部会议上统一意见,认为继续在美的身边做库卡小股东不具备战略或经济意义。

事实上,福伊特在2014年、2015年收购库卡25.1%的股权差不多花了3.7亿欧元,而如今美的愿意以12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其手中的股权,相当于2年净赚8亿多欧元,这对于在2015年还亏损9266万欧元的福伊特公司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6月12~1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中德两国领导人通过非公开接触和沟通形成共识,对两国间正常的贸易投资默许与支持。默克尔在访华期间表示,不排除中国企业收购库卡的可能性,但她又放话:“德国的任何人都可参与库卡交易”。

6月16日,经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审核,美的正式向库卡的股东发出要约收购文件,拟通过全面要约的方式获得库卡集团30%以上股份;要约收购的价格为115欧元/股,相比库卡前一天收盘价84.41欧元,溢价幅度高达36.2%。而美的此前已持有库卡股权13.5%。

为稳定军心,6月28日,美的和库卡签订了《投资协议》,内容共5条,在进一步明确维持库卡的上市公司地位、管理团队的独立性、员工和基地的稳定性的同时,强调尊重库卡的品牌和知识产权,准备订立隔离防范协议承诺保密其商业机密和客户数据,维持库卡与其客户及供应商的稳定关系。当天,库卡管理层向股东推荐接受美的的要约收购。

至此,中国白电巨头美的彻底获得了欧洲机器人行业“贵族小姐”库卡的“芳心”。从6月16日至7月15日的要约期,接受美的要约的库卡股份达72.18%,加上美的原来持有的库卡13.51%的股份,这意味着美的将可控股库卡85.69%,首战告捷。

这起受全球瞩目的“跨国联姻”要修成正果,还需在2017年3月31日前获得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包括通过欧盟、德国、美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的反垄断审查,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能源部对本次收购无反对意见,以及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和国防贸易管制理事会(DDTC)审查等。

中国有中国制造2025,德国有工业4.0,而恰好库卡是德国工业4.0的代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如何协同发力?这将是美的与库卡“跨国联姻”最让人期待之处。

实力与铺垫

通过并购,切入潜力巨大的机器人行业,是美的与海尔、格力不同的战略思路。其要约收购库卡的行动之迅速,着实让人惊叹。这离不开美的自身雄厚实力的支撑,以及前期周密的铺垫与国际化的积累。

在刚刚公布的2016年财富全球500强中,美的集团(26.960, -0.58, -2.11%)位列第481名。而在2016年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的榜单中,美的集团也凭借2015年约220亿美元的销售额、20亿美元的利润、198亿美元的总资产、202亿美元的市值,排名从上年的436名,提升至402名。

其实,早在2011年,美的集团的营业收入已达1300多亿元人民币(下同),只比2015年少大约40亿元。

跨国公司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不只是看销售收入,还要看研发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有没有高端产品、核心技术、进入主流市场。过去四五年,美的为此下了许多功夫。

转型是痛苦的,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经常用“壮士断腕”来形容。2010年,美的年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千亿庆典盛况空前,但创始人何享健及后来接班的方洪波已开始反思,“大规模、低成本”的老路是否可以持续。

面对负的现金流、近80%的负债率、庞大的库存、最高峰达20万人的员工队伍,美的从2011年下半年起开始推进“战略转型”。

首先是削减过剩、低效的产能。方洪波回忆说,过去几年,美的在天津、江门,邯郸、合肥、芜湖都关闭过生产基地,共向各地政府退还6000亩土地,按成本价拿回买地的钱。同时,砍掉低利润的产品,产品品类由64个减至32个,产品型号减少50%。

同时,提升效率。今年美的员工人数将降至10万之内。去年美的薪酬支出105亿元,其中1.5万名管理、专业类员工(白领)的人均年薪22万元,人、财、物的效率都不断提高。2011年资金周转期为30天,今年争取缩小到0天,用供应链的钱就可滚动发展。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加大技术投入、推进全球化经营。以往每年用来扩张产能的钱,现在转而投入到产品创新、技术研发上。

如今,美的已形成四级研发体系,中央研究院着眼于未来5~8年新技术的研发。近5年,美的累计投入200亿元用于研发,累计申请专利3.2万件。2015年,美的投入研发的费用高达5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8%,而这一比例在2011年只有约1%。在美的“白领”中,科研人员的占比从2011年的27%提高至2015年的47%,预计2016年将超过55%。

具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是美的全球扩张的基础。2015年,美的海外营收的占比达40%,海外收入80亿美元,在中国家电行业中排名第一。今年在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之后,方洪波透露,接下来美的还要去欧洲、美国并购。与之前以代工出口为主不同的是,今后美的要去全球配置资产、运营资产,在海外打造自主品牌。

“战略转型”五年,美的已尝到了甜头。2015年,美的集团营业收入1384亿元,只比2011年多40多亿元;而2015年的净利润达127亿元,却比2011年多约100亿元。在营业收入增加不多的情况,一年赚了以前两年半赚的钱。到2015年年底,美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267亿元,账上已有649亿元自有资金,这为美的新一轮发展积蓄了力量。

光有钱不行,没有提前布局与铺垫,事情也做不成。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规划颁布;同年美的新成立机器人业务部门,在机器人产业拓展上全面布局;当年8月,美的与日本安川签约成立两家机器人合资公司,开始在机器人行业探路、试水。一个更大的机会正在浮现。

在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ABB、库卡、安川、发那科)中,为什么美的看中了库卡?一位美的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因为库卡是纯粹的机器人公司,而余下三家除了机器人,还有其他业务。而且,库卡的总部在德国,而德国的工业制造基础特别扎实。

中国近年也涌现了新松等本土机器人领先企业。但上述美的内部人士表示,目前工业机器人领域,“四大家族”占了全球60%~70%的市场份额,它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更高;中国本土企业的份额仍然较小,而市值却很高,“相比肯定是收购国外机器人公司更划算”。

过去几十年的收购和跨国合作经验,如成功收购“小天鹅”、与东芝开利在全球的战略合作等,也让美的敢于“该出手时就出手”。

竞争格局

在中国众多产业中,家电是竞争最充分的行业,中国的白色家电巨头具有全球范围的竞争力。不只在全球市场的销量份额中领先,而且很早就开始国际化,在技术创新的能力上也已经不输出欧美日韩企业。

据汤森路透《2016年全球创新报告》,在全球家用电器领域,2015年排前十名的创新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了前三位,依次是美的集团、格力电器(17.720, 0.00, 0.00%)和海尔集团,它们2015年在家电领域的发明分别是5427项、1995项、1315项。松下、三菱、三星、博世、LG、日立、大金等日本、韩国和德国公司,去年在家电领域的发明数量都紧随中国三巨头之后。

这三大巨头在全球白色家电的细分领域,也都分别处于领先的地位。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用电器(冰箱、洗衣机、冷柜、酒柜)2015年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9.8%,连续7次蝉联全球第一。格力电器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家用空调产销量第一位。而美的集团在全球白色家电(大型家电和小家电)市场的占有率排第二位。

所以,海尔、美的、格力也是最早进入“千亿俱乐部”的中国家电企业,年收入都已连续多年突破1000亿元。不过,2015年这三巨头的上市公司营业收入首次出现齐齐下滑。中国和世界家电市场的增速放缓,它们在巩固家电主业的同时,今年都分别出手进行巨额收购,加快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扩张步伐。

今年,海尔斥资55.8亿美元收购了美国GE公司的家电业务;美的以5亿美元收购了日本东芝的白色家电业务80.1%的股权,又计划以不超过40亿欧元(约292亿元人民币)收购库卡,欲成为库卡的大股东;格力则正在推进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公司的事宜。

不过,方洪波认为,欧美企业在衰退,日本企业在退出,韩国企业的重点不在家电领域,所以美的要占领家电领域研发新技术的制高点,做强家电主业的战略不动摇。可以预见,随着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全球行业整合加快,中国三巨头在全球白色家电领域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并为多元化打下更雄厚的基础。

战略分化

美的收购库卡,其背后是三巨头战略的分化,尤其在多元化的思路上。海尔没把机器人作为未来的战略重点;格力、美的均把机器人作为未来战略重点,但其中格力一直主张自我发展,而美的则习惯通过并购的手段来加快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扩张。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它们在“中国制造2025”转型升级中的思路各不同、路径有差异。

海尔侧重从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型、直接连接“用户”,因此与一直推广美国工业互联网的GE联姻,收购了GE家电业务,双方集团层面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上进一步合作。

格力侧重掌握自主核心“技术”、上游装备,所以它准备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公司。

美的侧重智能“制造”,非常看好中国一般工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市场潜力,之所以相中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德国库卡,不仅因为国外机器人巨头的估值水平低于国内机器人上市公司,库卡又是四大家族中最纯粹的机器人公司,更因为库卡是德国企业,更掌握工业4.0的精髓。

有意思的是,三巨头的这种战略差异,另一方面与其各自掌门人的管理风格、思维习惯紧密相关。

海尔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创始人,也是一位管理大师。他近年一直致力于推动海尔面向互联网时代的颠覆性变革,即把海尔从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组织,变革为小微企业面向用户、满足用户需求的平台型组织。相应地,生产方面,海尔积极建立“互联工厂”,即用户可直接向工厂下个性化需求的订单,研发资源、供应链资源同时响应,产品生产出来后,通过物流直接配送到用户的家中。

所以,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抓住“用户”资源。海尔变身平台型企业,上面不仅承载员工创办的小微企业,也支持社会上的“创客”创业,并聚集各种服务资源,实现“硬件”(智能家电)与服务的结合,最终形成让用户有良好体验的生态圈。所以,海尔变革的核心是“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而制造不一定全都自己做。

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的观念则不同。她见证了格力过去20多年的成长,坚信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就像被人卡着脖子”,一定要自己掌握制造的核心要素。这位女强人的逻辑是,10多年前格力也没有空调的核心技术,现在已握有压缩机、电机等核心技术,而且这些技术可以支撑格力向冰箱、汽车等多元化产品扩张。另一方面,做出好产品,要有好设备,基于国内目前还没能提供好设备,所以格力要将业务扩展至模具、机械装备以及机器人。

董明珠认为,单靠买是买不回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才是真正的出路。因此,格力做机器人,没有选择收购,而是自己招募技术人才、自主研发。格力从2013年开始全面进入上游的智能装备领域,几年来投入达200亿元。

相比之下,作为“少帅”的方洪波,思维更加开放。在把家电主业的“这碗饭吃好”的同时,美的不安于现状,积极布局新的产业。美的董事会对于新产业的选择定下了几个条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做,要做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要做面向未来,且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优势的产业。

高工金融服务项目总监张宏标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在LED照明普及过程中,对一些LED照明龙头企业,美的也曾接触过、了解并购的机会,后来都被美的董事会否决了,原因是这些LED照明龙头企业的规模小,年收入仅20亿~30亿元,且缺乏核心技术。

从现在看,机器人才是美的“相中”的新产业。为了推进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美的过去三年买了1000多台机器人,美的进军机器人产业不只是看到了内部的需求,而是瞄准中国庞大的工业机器人的潜力市场。因此,2015年,美的与日本安川成立了两家机器人合资企业,又参股了在中国机器人行业排前三位的芜湖埃夫特17.8%,还从资本市场买入库卡股票。与往常一样,美的在跨界扩张时,喜欢采取并购的方式,以减少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

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正式发布。显然,海尔、格力、美的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角度不同,海尔致力成为互联网公司,为消费者提供智慧家居解决方案,重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格力从“单纯的家电制造企业向新能源行业及装备制造产业拓展”,重在打破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的瓶颈;美的则推行“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的“双智”战略,是想转身成为全球经营的科技型企业,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