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集团掀并购狂潮补全产业链 争霸重科技
导读: 还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在两三年时间内连续掀起并购浪潮。从中国大陆,到大洋彼岸再南下台湾,其出手迅猛,金额庞大,所到之处都让当地的企业为之侧目。
资本大鳄?并购狂人?科技土豪?国家白手套?一堆标签,被贴在低调的赵伟国身上。
还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在两三年时间内连续掀起并购浪潮。从中国大陆,到大洋彼岸再南下台湾,其出手迅猛,金额庞大,所到之处都让当地的企业为之侧目。但紫光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紫光或紫光集团)的收购步伐似乎没有停歇的意思,这家迅速崛起的校办企业和它幕后的掌舵者赵伟国成为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明星。
资本大鳄?并购狂人?科技土豪?国家白手套?一堆标签,被贴在低调的赵伟国身上。当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他的谦和、谨慎,让我们很难将他和野心勃勃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在赵伟国看来,中国的科技企业普遍遵循着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以华为为代表的“重科技”路线,通过技术研发驱动内生增长;另一条则是以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路线,倚仗商业变革重新创造增长动能。
“美国具有一批类似GE、谷歌、波音、高通、英特尔、IBM的技术型公司,而中国缺乏的就是重科技企业。”赵伟国向《英才》记者直言道。
力图打造世界级版图的科技企业,自2013年6月至今,赵伟国领导紫光集团先后在半导体产业、信息技术、存储产业投入巨资,分别将展讯、锐迪科、新华三(以下简称H3C)招入麾下,还与台湾南茂和力成签订了股权交易协议。
一路买进,通过频繁的并购,紫光现已顺利搭建了从“从芯到云”的泛IT产业链条,形成了以集成电路设计(展讯、锐迪科、国微电子、同方微电子)、存储(紫光国芯(44.670, 0.72, 1.64%)为主)、IT信息系统(H3C)为主的高科技企业雏形。
如此高频率、大规模的跨国并购,在中国商业史上并不多见,作为中国校办产业的一员,背靠清华大学的科研力量和广阔的人脉资源,紫光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
除此之外,紫光集团也进行了数笔财务性投资。旗下两家A股上市公司——紫光股份(61.150, 0.27, 0.44%)(000938.SZ)、紫光国芯(原同方国芯,002049.SZ)在资本市场也是长袖善舞。紫光国芯更是抛出创纪录的800亿元定增方案,一度震惊A股市场。
赵伟国坚信有资本纵深、市场纵深、人才纵深才能成就大企业,或许难以预测他下一个收购猎物是什么,但不难想象,身处如此烧钱而又快速迭代的高新产业当中,纵深发展的紫光重科技帝国才刚刚浮出冰山一角。
叫板产业龙头
能让英特尔这样的大象级公司,真金白银的大举投入,需要的不仅仅是实力,还要有远见。
两年前,英特尔 CEO 科再奇(Brian Krzanich)造访清华,希望从紫光手中加价收购展讯。刚将展讯收入囊中的赵伟国虽然颇感意外,但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和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巨头intel结盟的机会,赵伟国说了这么一段话:“如果1985年高通成立的时候,英特尔投资了高通,成为高通的二股东会怎么样?”赵伟国显然摸准了英特尔的脉,在PC向移动互联时代转型中落伍的英特尔急于寻找新的突破口。
“我说你再想一下微软,如果当初不是自己做,而是投资雅虎、投资谷歌,对苹果有更多的投资,甚至跟着再投资Facebook,而不是收购他们,今天的微软会怎么样?答案一定是今天的微软比谷歌还强大。”赵说起当日场景言犹未尽。
这句话显然引起了intel的重视。
几番过招后,双方情投意合。2014年9月26日,英特尔宣布斥资90亿元人民币(约合15亿美元),获得紫光集团旗下北京紫光展锐20%的股权。这在英特尔的企业发展史上都实属罕见。
中国电子产业一直存在着“缺芯少屏”的问题。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IT产业对集成电路产品需求巨大,但国产产品仅能满足约20%的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沈昌祥表示,我国每年的集成电路产品进口金额已超过石油进口额,在普及率极高的智能手机行业,包括CPU、存储器、各类感应元器件基本依赖国外企业。可以说,补强中国自己的芯片产业短板迫在眉睫。
2009年紫光集团引入赵伟国领导的健坤投资集团,最终在股权结构上,清华控股占51%,健坤占49%,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对赵伟国给予了高度信任,他先后担任集团总裁、董事长。
在赵伟国进入紫光集团的6年多时间内,这家一度淡出人们视线的企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特别是在2011年确立“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的目标后,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紫光集团旋即在集成电路产业掀起了一系列并购。
2013年6月,紫光集团以每股28.5美元的价格向展讯通信有限公司提出全资收购邀约,并最终以17.8亿美元完成私有化;一年后又以9.1亿美元收购了锐迪科。
“要像女人逛街一样不厌其烦地看东西,但只像古董商人一样出手,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一旦出手,饿虎扑食。”赵伟国向《英才》记者坦白自己的并购要诀。
产业链并购整合的效果立竿见影。去年,展讯首次跻身全球芯片设计公司前十名,营收达18.80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包含了锐迪科(RDA)约3亿美元的销售额。
随着下游手机市场增长放缓,全球芯片产业面临增长瓶颈,领头羊高通和联发科均出现下滑迹象。
虽然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但紫光的进入已经成为巨头们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增长到了27%,估值从27亿美元到现在的80亿美元。而同期高通的市值从1300亿美元下降到800亿美元。联发科的市值从220亿美元变成了110亿美元。”赵伟国说道。
资金来源?到底差不差钱?是赵伟国被外界质疑最多的问题。赵并不否认紫光集团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2015年2月14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称国家大基金)、华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紫光集团在京共同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未来五年内,国家大基金给予紫光集团不超过100亿元的资金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与紫光集团在各类金融产品上的意向合作达到200亿元。手握国家大基金、政策性金融授信以及英特尔的资金,紫光挑战行业龙头的底气更加充足。
突然闪耀,紫光从在门外汉成长为领导者,不过两三年光景。当前紫光集团已是中国最大的芯片设计企业,年芯片出货量超过10亿颗,其中手机芯片出货6.5亿套。
更宏伟的目标已经在赵伟国的脑海中,他的计划是利用五年的时间,投资数百亿美元,在芯片领域的份额进入世界半导体公司前三名。
补齐产业拼图
成功竞购新华三,击败众多实力强劲的买家,赵伟国下手稳准狠的风格,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
在芯片产业成功落子布局后,赵伟国又马不停蹄地进军“云”产业。IT系统领域的优质公司华三最终进入了赵伟国的视野。
华三通讯在业内一直是各路大企业觊觎的目标,在企业网领域占据了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市场份额,2015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217亿元。
不过,历史上华三的股权结构几经变动。最初华为与美国3COM合资成立华为3COM,华为控股51%。后来,3COM陆续从华为手里收购剩余股权,全资控股华三通信。期间,华为也试图通过高价收购3COM收回华三通信,但被美国政府否决。最终在2010年,被HPE(惠普企业服务集团)以27亿美元全资收购。
近年来,由于中国政府对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视,华三在中国大陆的业务进展受到强大阻碍。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三亟需一个合适的身份来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动。
最终,华三花落紫光。2015年5月21日,紫光股份宣布收购HPE旗下全资子公司华三通信和紫光华山(HPE在中国服务器、存储和技术服务业务)51%的股权。紫光将与HPE共同打造一个新华三集团。
今年5月6日,新华三集团正式成立。根据紫光股份此前的公告,紫光用于这次收购的金额达到了188.81亿元。
“从芯到云”,H3C的加入正好凑齐了这块产业拼图。“大数据、大互联、大安全、云计算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这样的产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其次,新华三会和我的芯片产业有协同效应,将会使用到芯片、存储产品。”赵伟国向《英才》记者表示,新华三绝对是一块优质资产,“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产业周期性,如果形成一整套产业链,收益和利润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匹配。”
从中国企业国际化角度讲,新华三的成立,以及英特尔入股紫光展锐(展讯和锐迪科),都代表了中国科技企业进入“新合资时代”。
“这对中美科技企业的合作和中国IT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一位业内人士向《英才》记者分析称,“紫光和HPE的合作,代表了一种发展模式。背靠紫光集团,新华三不用再受制于身份的尴尬;同时新华三可以充分利用惠普强大企业级产品技术、全球销售网络的资源优势(1874.259, 9.93, 0.53%),而HPE也会得到不菲的投资回报。”
完成H3C的收购后,赵伟国又把目光瞄准了台湾地区,吸引他的则是台湾企业在封测产业的领先地位。
最终经过谈判,紫光集团拟以6亿美元入股台湾力成,3.6亿美元入股台湾南茂。通过投资入股,赵伟国又将封测纳入紫光的产业版图,完善从“芯”到“云”的信息产业生态系统。
数字总是比文字更显得真切。此后,一份创纪录的800亿定增方案瞬间“刷爆”了A股市场。
作为主角的紫光国芯(原同方国芯)引起了投资者的极大关注。根据最新的公告显示,公司计划融资800亿元,其中600亿元用于新建存储芯片工厂。37.9亿元拟收购台湾力成25%的股权,23.41亿拟收购南茂科技25%的股权,其余资金拟用于芯片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收购。
业内周知,台湾地区在全球集成电路封装行业占据领先地位,2014年度全球前十大封装公司(专业代工)排名中,台湾地区的企业占据了5席,其中力成科技名列第五,南茂科技名列第九。
据赵伟国透露,国芯的定增方案还在准备项目材料,以及等待监管部门的审核。不过可以想象的是,完成此番投资后,紫光在存储产业上的短板将得到极大夯实。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超高规模的定增方案中,认购对象均为紫光系关联企业,其中赵伟国个人旗下西藏健坤中芯认购70亿元,这无疑显示了集团及他个人对此次投资计划的认可和信心。
融合式收购
买!买!买!的凶悍背后,赵伟国有着自己的投资逻辑。
“站在山前面要能看到山后面的风景。”赵伟国用禅语,解构自己的每一起并购。
以打造中国科技领域的“太平洋(6.150, 0.02, 0.33%)舰队”为目标,赵伟国经过筛选后,认为重科技领域的中国企业数目寥寥,“大的有华为、中兴通讯(14.370, 0.03, 0.21%),其次就是华三、展讯等,大概就这么几家。”
据说,紫光集团大部分并购都是他本人主导,这份自信和笃定也源于他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本科、硕士学习以及工程师的工作经历。
在他的收购字典里,只有真正的千里马才能称得上是好资产。“展讯、锐迪科、新华三,都是刚成年的千里马。有一些公司收购的可能是已经服役多年的老马,虽然出身名门,但它可能马上就要死掉。”赵伟国向《英才》记者直言,“一定要买上升期的公司,不能买下降期的公司。最差一定要买盈利的企业。亏损的公司有个特点,你不知道他的底在哪里。”
商业利益也是收购一大考虑因素,赵伟国坦言,西部数据的收购终止,除了部分政治因素外,更加重要的原因是收购价格和商业价值的考量。
按照上述标准,赵伟国主导的收购以及投资计划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对于收购后的整合,赵伟国更喜欢用“融合”这个词汇。
首先,紫光的激励措施十分慷慨。“向展讯团队无偿赠送40亿人民币的股权,新华三团队和紫光股份的团队员工持股原始金额20亿,其中新华三12.75亿,对应的股票市值目前接近30亿。另外,我还在做员工持股基金。”
其次,赵伟国给予了旗下公司更多的业务自主权。将展讯起死回生的李力游负责手机芯片板块,曾经开创运营商卖手机模式的于英涛担纲新华三CEO。而此前,久负盛名的“存储器教父”——华亚科技董事长高启全加盟紫光,担任全球执行副总裁,负责集团半导体存储业务。
外界给赵伟国冠以“土豪”、“狂人”的称谓。但他向《英才》记者表示,自己的投资一向谨慎。赵伟国认为公司必须进行三项储备,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一是现金积累,要按照总资产的15%来储备;二是人才储备;三是技术储备。而这三项可以说是矛、盾合一,危机发生了是你防守的盾牌,机会来临了它就会变成你手中的利矛。”
手握充足现金
致力成为世界级的高科技产业与投资集团,紫光在投资领域的多笔运作可圈可点。
当前,紫光集团旗下拥有紫光股份(000938.SZ)、紫光国芯(002049.SZ)、银润投资(51.460, 2.06, 4.17%)(000526.SZ)三家A股上市公司,以及港股日东科技(00365.HK),共计4家资本平台。
据赵伟国透露,紫光集团也将产业板块进行资本整合,“未来一共需要6—7家上市公司。”
其中,完成收购新华三后,紫光股份将作为IT信息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等业务平台,目前市值已超600亿元。
同方股份(15.030, 0.07, 0.47%)去年底转让其持有同方国芯36.39%的股权给紫光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紫光春华,交易合计70.1亿元。更名为紫光国芯并完成募投后,它将成为集团存储产业板块的航母。
作为次战略,银润投资将承担起集团的教育板块。2015年4月,深圳椰林湾投资策划有限公司与紫光卓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前者将其持有的15.59%股份转让给紫光卓远,紫光集团成为银润投资间接控股股东。
在紫光集团的主导下,仅仅8个月后,银润投资便发布公告,计划募集资金不超55亿元用于收购学大教育100%的股份(约23亿元),私有化后,实现回归A股市场。此外,公司还计划设立国际教育学校投资服务公司(17.6亿元),在线教育平台建设(14.4亿元)。
在港股市场,参与定向增发后,紫光集团拥有日东科技将近70%的股份,后者将为紫光增添一家海外市场运作平台。
对于紫光展锐等资产的上市计划,赵伟国并不着急。他告诉《英才》记者:“展讯、锐迪科就要沿着当年华为走过的道路再走一次,等到规模再大一些再上市。”
除了产业投资之外,紫光集团也试图动用资金进行财务投资。其中就包括以1.24亿美元买入网络彩票龙头500彩票网(NYSE: WBAI)15.2%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据公开资料统计,仅仅一季度,紫光系公司已经进入14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名单。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6家公司在3、4月已经停牌。
正如赵伟国所言,不能让庞大的现金储备躺在账面上睡觉。“除了现金以外,股票是最好的投资标的。”
对于在二级市场的买入行为,赵伟国解释称这是一种合理的“短期财务性投资”。他告诉《英才》记者,“我每年需要按照总资产15%进行现金流的储备。去年紫光集团1100亿的资产,母公司可动用现金150亿,其中少量资金,大约十几个亿,进行一些短期的股票投资,是一种理财手段。有150亿现金在手,我足以应付任何其他情况。”
新进入的平衡者
作为新进入者,赵伟国深知与行业龙头的差距,但在商业竞合时代,紫光借势发展。
一种产品或服务不可能由一家公司垄断,紫光就是要做这样的平衡力量。“在芯片领域我们充当三星和高通、联发科的平衡者,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我们充当华为的平衡者。”赵伟国说道。
数据显示,2015年紫光集团销售收入520亿元人民币,资产总额1100亿元,净资产400亿元,税后利润约40亿元。2016年预计集团资产规模达到1800亿元,收入700亿元,税后总利润达到60亿元。
尽管业绩“野蛮增长”,但在赵伟国看来,目前紫光在所有细分领域都需要增强。“即使今天领先了,因为有竞争对手存在,稍微一松懈他就赶上来了。芯片、云这些领域是万米马拉松,但是每个100米都要用冲刺的速度来跑。”
此前,紫光集团为自己定下了5年达到1000亿美元的营收目标。但显然,靠自身的增长是不太可能实现的。“1000亿美元肯定还会再找一些并购才能做到。完全靠现有的业务,靠自身努力有把握可能做到500亿美元左右。”赵伟国更看重的是,“手机芯片市场份额成为世界前二,进入世界半导体公司前三名的目标。”
不可否认,当前的紫光和三星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无论技术上、专利的积累上还是团队人才上,甚至资本方面,几乎所有方面都有差距,但我们比他们多的是激情、毅力和坚韧。”整个访谈过程,赵伟国颠覆了狂妄自大、利益熏心等假设形象。
“2015年以前紫光基本没有做过什么资本运作。我不是资本大鳄,但我们希望成为产业巨头。”赵伟国向《英才》记者解释道,“关于资本的说法,本质上不是资本运作很厉害,实际上是我们对产业的判断比较准确。我们所筹集的资金全部都投在了技术上,投在了产业上,我们是用资本的手段快速推动产业发展,不是单纯的资本运作的概念。”
几个小时的交流中,他将历史、文化、商业、政治融会贯通,曾国藩、“三大战役”、《资本论》中的故事及语句信手拈来,语气平和,不急不躁,辩证性的言语令人深思。
“生不留名,死不留财。”2015年3月,赵伟国决定将个人财富的70%捐赠给清华大学,其余捐赠给给其他大学。目前他已经累计向中国教育界捐赠超过6亿元,都是现金。
未来几年紫光最庞大的蓝图就是把存储工厂建设起来,解决中国存储器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问题。“芯片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信息安全,但另一个更重要,是产业安全。如果今天中美发生了冷战,或者日本、韩国、台湾同时发生地震,无法向大陆提供芯片,我们整个中国经济就面临崩溃的危险,因为今天的芯片无处不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紫光再有什么惊人之举也在预料之中。
独家高端领袖访谈
永远要做最坏的打算
看到山后面
《英才》:为什么要选择集成电路作为紫光的基础产业?
赵伟国:我大学和研究生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和微波通信,自己做过多年的工程师,我对芯片行业比较熟悉,李嘉诚有句话“不熟不做”,所以要找一个熟悉的行业。
技术性的行业不像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更多是商业模式,技术需要长期积累,技术行业对人的判断力要求很高,需要古董商人般的眼力,到底是不是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大部分人看不明白,技术的价值只有少数人能判断出来。而商业模式简单,他可以讲故事。技术讲半天,如果你是外行,他讲的你觉得特别有道理,但其实可能是假的。
隔着一座山要看到山后面。要去判断收购企业现在的情况是否真实,未来的成长性如何,团队怎么样,产品、市场份额。这些不是找一个人去简单论证就可以。你干的时候肯定要有逻辑去验证它,但最开始的时候是一种你长期训练或者经验积累出来的直觉。
没有人不犯错误,部队打仗为什么要留一支预备队?留一支预备队,就是要应对最坏的情况出现,要有团队从保守的角度去验证最坏的情况出现的时候,能不能扛得住。
《英才》:你随时做最坏的打算吗?
赵伟国:永远要做最坏的打算,对企业来讲要做两方面的储备,一是资本、钱的储备,我一直按照总资产的15%进行现金储备。去年1100亿的资产,按照总资产15%进行储备,年底母公司可动用的现金150亿。假设这些钱都是我借来的,成本6%,我拿它去买理财产品收益3%,即便剩下的3%即使损失,一年大概是4.5亿左右,对我来讲少4.5亿利润问题不大,但是有150亿现金在手,我足以应付任何情况。宁可损失一点收益,也要保证安全。
第二个方面是技术和人才的储备,人才和技术是相关的,技术不能脱离于人,每个方向上要有很牛的人才,一旦机会来临的时候,人才的储备比技术储备还重要,技术差可以花钱去买授权,而人不是说你有钱就能招来。
一个盾牌是钱,一个盾牌是人才,成功的企业都是在这两方面努力。盾牌一转过来就是进攻的武器,危机发生了成为你防守的盾牌,机会来临了就会变手中的利矛,合在一起是矛、盾合一。
紫光集团对自己的行为有32个字的规范——坚定信念、解放思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谨慎操作、快速行动、见事不妙、撒腿就跑。
在挑选并购标准的时候,第一条是像女人逛街一样不厌其烦地看东西,衣服捏破了都不一定买。第二是像古董商人一样出手,古董圈里有一句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第三是“一旦出手,饿虎扑食”,出手的时候速度很重要。
《英才》:英特尔入股紫光展锐90亿元,当初你是如何和英特尔谈判的?
赵伟国:我和英特尔CEO科再奇第二次见面时,我向介绍了紫光是什么样的企业,我们的战略是什么。我向他提了几点建议,第一守住桌面和服务器CPU,确保它的绝对优势。第二进一步提高和改进intel半导体制程,保证在全球领先。第三通过投资分享未来。后来,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就达成共识了。我们现在和intel的合作是全方位的,而且合作的非常好。未来和intel会有更多的合作。
只买赚钱的企业
《英才》:选择收购标的的时候,你有没有硬性指标?
赵伟国:展讯、锐迪科、新华三,都是刚刚成年的千里马,一些公司买的可能是已经服役多年的马,虽然是名品,但可能马上就要死掉了。所以一定要去买上升期的公司,不能买下降期的公司。最差的标准一定要买盈利的资产,他现在就赚着钱。亏损的公司有个特点,你不知道他的底在哪里。
我们主要的项目从投资那一刻它就是赚钱的,我的投资一定是要收购赚钱的企业。
《英才》:华三通讯历史上股权结构几经变动,紫光收购新华三,有什么重大意义?
赵伟国:大数据、大互联、大安全、云计算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这样的产业是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我要在这里面做。第二他未来和我的芯片产业有协同效应,最后要用到芯片存储这些东西,从技术产业的角度来讲,我们在打造自身的产业链条。不同的业务不同的时点会有周期性,收益和利润可以进行有效的匹配。
《英才》: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吗?
赵伟国:我觉得不应该用野心来形容,实际上是一种使命感或者责任感。
中国是一个大国,不是一个强国,而美国是强国,我们和他们相比差在哪里,主要差在科技产业,不是一般的科技产业,而是我平时所说的重科技。
美国有英特尔、高通、IBM、Oracle、GE、休斯、波音乃至谷歌,都是重科技企业。中国今天能称之为重科技企业的,华为、中兴通讯、华三、展讯大概也就这么几家。
这些重科技企业有一个特点,发展主要靠技术驱动,而非商业模式,甚至有时候和市场关系都不大,因为能生产这类高科技产品的全球通常只有这么几家。如果这个国家没有了这个企业,基本上很难再产生这样的公司。还有一类是“轻科技企业”,把技术加上应用,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主要是商业模式驱动。虽然也做一些研发,但和那些重科技企业相比还有差距。
国家有这样的诉求,清华大学是中国最优秀的学府。清华既然办了紫光,作为一个清华校友,作为一个在IT产业里做过多年技术的人,我和紫光应该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们具有这样的条件如果还不去做,那还能指望着谁来做?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还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在科技领域需要中国的太平洋舰队,紫光在努力打造中国科技领域的太平洋舰队。
《英才》:外界普遍质疑紫光资金的来源,传言紫光可以获得国家巨额的低息贷款。
赵伟国:其实我们从国家得到的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得到的东西。紫光仍然很差钱。我们不像央企,央企有国家财政和国有资本预算,地方国企有地方政府的资源。
有人攻击我搞资本运作,没办法,我得筹集资金。所有运作都是按照法律,按照国家证券市场的规定做的。我让别人给我投资,得让人家挣钱,让资本在资本市场上获利,而企业获得长期资本投资去发展产业。
去年集团接近40亿的利润,而今年计划投资1200亿,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仅靠利润是无法支撑的。
不着急上市
《英才》:你如何定义当前紫光所处的产业位置?
赵伟国:拿开饭馆来比喻,小米、阿里、腾讯、乐视他们相当于开饭馆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卖菜、卖肉的,我是种菜、养猪的,粤菜流行我就卖给粤菜馆,川菜流行我卖给川菜馆,所以无论展讯还是新华三,是提供IT业的基础产品。
紫光是个什么企业呢?大家都说大数据是金矿、钻石矿,我说紫光就是给大家提供挖矿的工具和对矿石进行提炼和深加工设备的一个公司。
《英才》:我们注意到紫光系企业最近买入了很多A股上市公司股票,这并不符合以往紫光的产业投资逻辑。你是在做壳的储备吗?
赵伟国:这是短期理财行为,集团有庞大的现金储备,除了现金以外,股票是最好的投资标的。
《英才》:被收购的企业有IPO的打算吗?
赵伟国:我不着急。收购展讯、锐迪科以后,我们在移动通信芯片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7%,估值从27亿美元到现在的80亿美元,而同期高通的市值从1300亿美元降到了800亿美元,联发科的市值从220亿美元变成了现在大约110亿美元。
这种情况我就不要着急上市,另外我的主要股东们也没这个想法,英特尔是战略投资者。
《英才》:放眼全球,你真正看得上的竞争对手有哪些?
赵伟国:在存储上我们肯定要向三星学习,向他靠近,现在还谈不上竞争。紫光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平衡者,在芯片领域充当三星和高通、联发科的平衡者;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充当华为的平衡者。所谓平衡者,就是客户不能总是只有一家供应商,最好再有一家可以选择,我们希望当一个好的平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