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合伙人,创始人之间的利益.组织架构如何设定.
导读:股权融资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问题呢?
投资人
股权融资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问题呢?
初步总结了一下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1)估值问题经常有人在估值上有误区:比如投资人说企业估值1亿元,投资人投资3千万元,占30%的股份,这是不对的。这个概念混淆了投资前还是投资后的估值。投资者说估值1个亿指投资后的估值,那么投资前对公司的估值只有7千万元。如果是单讲估值,应该指投资前估值1亿元,投资者实际所占的股份是1.3亿元中的3千万元,也就是23%的股份。
(2)独家谈判期一般企业融资时都会接触不同的投资人,可能会有几家给Term Sheet(投资条款清单),每家都进行实质性谈判。投资人怕你在几个投资人之间来回抬价,所以约定独家谈判期,独家期内只能和他谈。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可以接受,但是独家谈判期的时间不宜过长,如果太长,最佳投资的时机点可能在独家谈判期错过。
(3)对赌对赌也叫估值调整。大部分接受过投资的公司都面对过这个条款,很常见,企业想完全不赌有比较大的难度。话说回来,投资人提这个要求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他对你公司估值的基础是你讲的故事——商业计划,你的商业计划中,估算有未来可能的盈利、用户数、上市的时间等,达到这些指标,你公司就值这么多钱;如果达不到,当然就不值这么多钱,投资人就要对估值金额进行调整。对赌的条件可能是赌业绩(如净利润),也可能是赌哪一年必须上市,或者赌后续融资的估值,如一年之后融资时估值达到多少。对赌的结果,一是赌股份,一是赌钱。前者是投的钱不变,但是投资者所占的股份要增加;后者是投资者的股份不变,但是投资人要求连本带利退回钱。怎样的赌法需要具体谈,但是有一点提醒大家,还在创始阶段的企业创始人千万要避免赌钱。根据中国的法律判例,股东和公司对赌无效,股东间对赌有效。如果达不到目标,只能由股东去承担还钱的责任。融钱的时候是给了公司,创始股东个人并没有得着;而赔钱的时候却要创始人承担,要从自己的口袋中掏钱还给投资人,可能因此背上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债务。公司没有做起来,自己反而欠投资人一屁股债,这对本来就苦逼的创业者来讲是个不可承受的负担。
(4)陈述与保证条款投资人要求公司陈述的所有内容是真实、完整的,没有隐瞒。如果有一天发现陈述是假的、不完整的,导致公司利益受损,投资人利益受损,投资人会要求你赔钱,承担相应责任。
(5)绑定创始人投资人投钱给你,很重要的原因是看中了你拉车,所以他会用很多要求来绑定你,让你不能中途跑了、不能自己另造一部新车。由此延伸出竞业禁止协议、不离职条款、不能卖股份条款等,这类条款符合基本原则一,属于诚信的问题,合理的要求是应该答应的。但是可以就竞业限制的范围、不离职的年限等与投资人进行谈判。
合伙人
2.股权分配
摘要:创始人的时间,应该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股权分配,是其中之一。如何搭班子?如何做合伙人股权分配?如何做好退出机制?七八点给你16条建议,3个模型,1张股权健康体检表。帮你梳理这些重要问题底层的思路。如果你,或你身边创业路上的朋友也需要,拿走不谢:)
一、找什么样的合伙人?
二、股权该怎么分?
如果算小账,算到白头偕老也没法算明白,各自该拿多少股权。根据创业团队的贡献大小与分工,有绝对控股型、相对控股型、不控股型三种模型供你参考。创业搭班子,和家庭搭班子,长一样一样的:)
1、绝对控股型
绝对控股型,大家可以民主讨论,大家有权反对,但大事小事最后都是你拍板。这是不是很像,那些妻管严的家庭?
互动吧-投资人,合伙人,创始人之间的利益.组织架构如何设定.(值得学习)
2、相对控股型
相对控股型,大家可以民主讨论,有权反对,但除了少数几件大事,大部分事情都是你拍板。这是不是很像,那些有商有量,但有人拍板的夫妻家庭?
3、不控股型
不控股型,公司大事小事,你都拍不了板。少数几件大事,你可以 投投反对票。这是不是很像,那些谁说了都算,谁说了都不算的夫妻关系?结果是,家庭少不了冷战热战,鸡飞狗跳。
对于公司创始人不控股的情况下,如何控制公司,七八点有4点建议:一是投票权委托制度;二是一致行动人制度;三是持股平台制度;四是AB股计划制度。
阿里巴巴与万科,一样的股权分散,一样的经营团队不控股。但是,马云依靠事业合伙人制度(董事提名权+投票权委托),稳坐钓鱼台。王石不断遭受控制权挑战。股权制度一开始的任性,决定了未来无限的折腾和麻烦。
三、合伙人退出机制怎么设置?
阿创、阿强、阿发合伙创业。阿强出了30万,占股30%,干了不到半年,掉链子退出。阿强不同意退股,理由很充分:(1)花30万买的股份;(2)公司法没规定;(3)章程没约定;(4)协议没签过。阿创与阿发觉得不公平、不合理,但傻了眼,没有任何合法理由可以收回股权。
合伙人中途退出时,股份不收回来,即不公平,也不合理。如何避免这种类似的情况,将来发生在大家公司身上,七八点有以下4条建议,一是对于全职的创业合伙人,发限制性股权;二是股权应分期成熟;三是约定回购机制,四是做好创业团队的预期管理。
1、限制性股权
建议创始团队分限制性股权,限制性股权首先是股权,其次,有权利限制,权利限制在于股份必须与服务期限挂钩,分期成熟。
2、分期成熟
股权成熟,四种模式,总有一款适合你。
模式一:跟4年服务期限挂钩,每年兑现25%,也就1/4。
模式二:满2年成熟50%,第3年,成熟25%,第4年,成熟25%。
模式三:第1年成熟10%,第2年成熟20%,第3年30%,第4年成熟40%,这种模式逐年递增,干的时间越长,成熟的股票越多。
模式四:第1年成熟20%,剩余股权在3年内每月兑现1/48。
3、约定回购机制
离职时,股份回购价格怎么去确定,七八点建议主要参考三个因素,一是参照股东购买价格的一定溢价;二是离职时,参照公司的净资产,适合重资产类型的公司使用;三是参照最近融资估值的折扣价,适用于轻资产类互联网公司使用
创业者
3.高管股权激励
一般的公司给员工的股权激励一般是怎样的比例?
国内公司大致的行情是怎样?一般是全部由股权激励,还是只有比较优秀的骨干员工才有;在数量上,有没有具体的例子,比如前10个员工,前50个员工,前100个员工,前500个员工,大概都能够得到多少激励?
期权是一个很有用的东西激励员工。除了可以“吸引”员工加入之外,期权可以起到“留住”员工的作用。一个员工如果拿了工资或者奖金,然后离开公司,对公司肯定有损害、但对员工自己没有损害。员工如果拿了期权,情况就不一样了:首先,期权需要几年(一般是3到5年) 早走就少拿,如果是5年期限,他两年就走,只能拿五分之二。其次,一般的期权协议规定,辞职的员工在离职后90天内需要行使期权,过期作废,这样即使是一分钱、一毛钱美元的期权,如果是几万股,员工也可能要拿出上万元人民币才能拿到这些普通股。在公司上市前,这些普通股是不流通的,只是一张白纸而已,所以对很多员工来讲,买不买是一个困难的决定。第三,一个重要的员工走了,对公司造成损失,同样他作为股东也要承受这些损失,这也会成为促成一个员工留在公司的原因之一,或者至少不太会离开公司去竞争对手那边去,做出对公司有害的事情。
公司在投资人进入之前,一个副总可能要2%到5%的期权;A轮融资之后,副总变成1%到2%;B轮融资后,副总变成0.5%到1%;C轮或者接近IPO的时候,副总就是0.2%到0.5%。公司除了创始人之外的核心高管(CTO、CFO等)一般是VP的2到3倍,总监级别的一般是副总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依此类推。这只是一个大约的估计,实际操作上还有很多因素。例如一个副总可能想要更多的期权,肯把他的工资降到很低(这种人我喜欢,因为看得出他对公司的热情和信心)。公司到后期,期权就不再以百分比来谈,而是以几股几股来谈了。
如何定义副总、总监,因为不同的人定义可能是很不一样的。我定义副总是一个能独挡一个或几个公司部门,管理至少几十个人的人,是一个你可以想象在公司成熟、甚至上市后,还是一个随着公司成长能继续做副总的人。总监是一个在公司早期能负责一个部门工作,但在未来还看不出能够在公司成熟后继续独挡一面的人,他可能成为副总,也可能成为副总下面管理一个部门中一个或者几个分支的负责人。总监也可能是一个最核心、最厉害的技术高手。如果你对副总、总监的定义不一样,可以对我刚才的数字做调整。
第二大问题是期限的问题,3年、4年还是5年?很多创业者都觉得短一些好,我觉得长一些好。做一个好公司,三年成功是非常幸运的,五年是比较正常的。你不希望你的员工过了两年半来找你问:“我的期权再过半年就全部停止授权了,请再给我一点吧。”还有一个条款是在公司上市或被卖的时候,员工没有被赋予的期权是不是应该全部立即授权
第三大问题是期权给多少人。易趣当时走的是硅谷道路,公司几乎每个人都有期权,而且发得很早,公司刚开始就有,员工过了试用期就发。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齐心协力,大家一起把公司做成功,大家都高兴。坏处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免费”拿到,很多人不够珍惜,觉得期权不会值很多钱。也有些公司,走的是另一个极端,发得很晚,到了公司快上市的时候才发,而且发得很少,很多员工都没有,或者做了两三年以上的老员工才有。我现在参与的几家公司,包括安居客、诺凡麦等在内,是采取折衷的方法,还是比较多的员工有期权,但不是“自动”的,而是员工的职位或者工作表现满足了一定的标准再给,要给的话是比较多的。
第四大问题是行权价格该定多少。如果A轮的价格是2美元,行权价格应该是2美元、1美元还是20美分呢?很多VC坚持要定为2美元,理由是如果VC不赚钱、最终退出时股价不到2美元,那么员工也不应该赚钱。我不是很同意这个观点。首先,期权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激励员工,行权价格定得越低,每股期权的价值就越大,就越有吸引力。其次,在公司最终上市或卖掉时,期权的行权价格并不影响VC的回报。比如公司卖的价格是2亿美元的话,每股定价就是2亿美元减去优先清算权(见上期)后再除以所有股票的数量(包括优先股、普通股及所有期权,英文叫total outstanding shares on a fully diluted basis)。理论上,正确的算法应该是(总金额+期权量×平均行权价格)/所有股票数量,但我从没见一个投资银行家或者并购的买家这样算过。所以,把行权价格定得高,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那么期权的行权价格要定得低,能有多低?这要看会计师。一般,会计师会允许一个初创企业以上一轮优先股股价的十分之一作为期权的行权价格。到公司接近上市的时候,行权价格就会慢慢接近优先股价格。上市后,行权价格一定要是上市股票的当前价格。 我是很喜欢期权这个东西的,它是小公司能够吸引到人才并且留住人才的最大法宝,而人是公司成功最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