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创意产业 > 广电 > 正文

影视资产五折卖 投资人一脸嫌弃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布时间: 2016-12-24 10:38:36 编辑:诚富

导读:12月22日,投资人王刚(化名)接到去年“挤破头”都没有拿到融资份额的某影视资产方融资邀请函,并得到在去年估值基础上“五折甩卖”的超级优惠,但此时,王刚已是一脸嫌弃。

12月22日,投资人王刚(化名)接到去年“挤破头”都没有拿到融资份额的某影视资产方融资邀请函,并得到在去年估值基础上“五折甩卖”的超级优惠,但此时,王刚已是一脸嫌弃。

以前是“想买挤不进去”,现在是“想卖退不出来”。2016年,国内电影市场遭遇“滑铁卢”,影视资产估值大幅杀跌,泡沫迅速破灭,上市计划纷纷搁浅,很多“赌上市”的影视投资人陷入尴尬境地。

估值保卫战

“今年初影视资产估值蹭蹭蹭直线飙升时,大家拼了命还不一定挤得进去;现在泡沫破了,估值一个劲儿往下掉,就算出个白菜价都不一定有人愿意接。”王刚说,特别是很多体量不大的影视资产,本身就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估值快速杀跌时更不受人待见。

其实,在影视资产估值纷纷下调过程中,很多大体量影视资产同样难以独善其身。11月8日, 乐视网 公告称,乐视影业的注入预计无法在2016年内完成,当前各方正就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估值定价进行探讨,不排除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交易价格存在下调可能性;8月1日, 万达院线 公告称,由于证券市场环境变化,中止收购万达影视和传奇影业,拟探讨调减交易价格的可行性……

随着估值加速杀跌,很多B轮、C轮和Pre-IPO融资时好不容易挤进去的投资人,眼下面临收益缩水甚至亏本之虞。“前几年影视估值泡沫急剧膨胀过程中入局的投资人已被严重套牢,这好比在6000点买股票,能不亏本吗?”著名影视投资人郑培敏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即便以目前价格来看,泡沫还是很大。

受影响的还有影视资产本身,郑培敏表示,很多影视资产在融资时经常与投资人针对某个时间内上市进行对赌,一旦上市受阻,自身将遭受直接损失。以万达影视为例,今年2月初曝出的消息显示,万达影视(包括万达影视和青岛万达影视)计划在上市前募资100亿元。一份融资推介书显示,如果万达影视未能于投资人投入资金后1年内实现上市,投资人可以选择退出,万达文化集团将按单利15%的回报率从投资人处进行回购。

在此背景下,一场奇妙的战争在2016年底全面打响。先是冯小刚与王思聪围绕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 微博 上展开对阵,后是乐视影业CEO张昭与影评人围绕电影《长城》在微博上展开互撕。业内人士指出,在“撕逼大战”的背后,实际上是“提升票房收入——增加归母净利润——完成业绩承诺”的“估值保卫战”。

泡沫迅速破灭

“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句话用在眼下的电影市场十分恰当。

国内电影市场发展一度十分迅猛。自2010年迈入百亿票房时代以来, 中国电影 市场连续5年保持超过30%的年增长率,2015年440.69亿元的票房收入较2014年296亿元票房收入涨幅接近50%。在此背景下,影视投资风生水起,特别是2013年以来,很多上市公司纷纷收购甚至不惜跨界收购影视资产,不少影视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影视资产的估值水涨船高。

然而,就在影视投资人对前景一片看好之时,估值泡沫迅速破灭。截至12月18日,2016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不足436亿元,这与年初不少市场人士预计的600亿元目标相去甚远,甚至追赶去年440.69亿元总票房还有些磕磕绊绊。新形势下,影视资产估值加速回撤,“估值有回到C轮甚至B轮的可能性。”华泰联合证券董事总经理劳志明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同时,监管层对影视资产“高估值”的关注也加速了影视资产挤泡沫过程。5月有消息称,监管层收紧了包括影视在内四类并购标的重组审核。尽管上述消息无法佐证,但此前 暴风集团 针对吴奇隆、刘诗诗稻草熊影业等并购标的的重组方案被否决,已经体现出监管层态度。

跌宕之中亦有高手赚到钱,郑培敏就是个典型例子。2009年,郑培敏投资 长城影视 ;2014年,长城影视借壳上市;2015年在股市的最高点,郑培敏卖出长城影视股票,获利40倍。2013年,郑培敏投资以话剧起家的 开心麻花 ;2015年国庆档,开心麻花推出电影《夏洛特烦恼》一炮而红,估值大幅提升;目前,郑培敏在开心麻花(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的投资中已获20倍浮盈。

“对于影视投资,我一直坚持三原则:好的 商业模式、好的执行团队,以及好价格。最重要的是第三条。当年投资长城影视,估值才2亿元;投资开心麻花,估值才3亿元。但现在随便一个影视资产就估值5到10亿元,好一点的动辄几十亿元。影视投资难再获得以前那么高的回报了。”郑培敏说。

投资新方向

“对于很多影视投资人来说,以前是‘想买挤不进去’,现在是‘想卖退不出来’。”王刚坦言,过往几年的影视投资很多已经变味,“投资影视资产都是冲着上市去的,影视资产只要与上市公司有关联,有大明星股东,存在上市的可能性,哪怕刚刚成立,连基本业务还没开展,也能在短时间内炒出天价。这与赌博无异。”

估值泡沫破灭后,大家开始理性对待影视资产投资,回归基本面。“投资要看价格,什么是好价?我在投资影视资产的原则是,如果未来上市,那是意外惊喜;如果不上市,长期拿着也能很舒服。在投资影视资产过程中,我从来不以在某个时间内上市与资产方进行对赌,还是要关注影视资产基本面。”郑培敏表示。

国内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个“挤水分”过程,向一个更加理性的市场发展。有业内人士透露,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补贴”大约在40亿元到50亿元,约占票房总额的10%。为刷高票房,“幽灵场”现象屡有发生,这从今年被处罚的电影《叶问3》可见一斑:该片首映当天票房对外宣称1.55亿元,不到半个月票房累计达7.9亿元。在骗局被揭穿后,《叶问3》被查出有3200万元虚假票房,并有发行方5600万元自行认购票房,而该片真实票房究竟多少,至今难以说清。

电影市场的天花板让很多投资人开始转向。“影视投资一度是文化产业投资主战场,也是文化产业投资上半场,现在影视投资已是一片红海,很难有像投资长城影视和开心麻花那样的‘捡漏’机会。我已很少投资传统影视资产,但在网络大电影、网络剧、网络综艺等网生内容方面仍然有很多布局。这是未来趋势,而且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盈利模式,也是文化产业投资下半场的重要部分。”郑培敏说。

很多B轮、C轮和Pre-IPO融资时好不容易挤进去的影视投资人,眼下面临收益缩水甚至亏本之虞。“前几年影视估值泡沫急剧膨胀过程中入局的投资人已被严重套牢,就好比在6000点买股票,能不亏本吗?”一位著名影视投资人认为,即便以目前价格来看,泡沫还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