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成资本新宠 多平台融资规模超亿
导读:截至8月底,13家互联网保险创企共发生15起融资事件;数家保险平台融资规模超亿元
截至8月底,13家互联网保险创企共发生15起融资事件;数家保险平台融资规模超亿元
被互联网行业人士看作“传统保守”的保险行业,正迎来新一轮资本热捧的风口。
11月4日,互联网保险平台车车车险CEO张磊宣布,第三轮融资即将完成,该轮融资为数千万美元,这也是目前互联网保险领域内最大的一笔融资。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类似车车车险这样获得亿元以上巨资注入的互联网保险平台还有慧择网、悟空保、大特保等,还不包括传统保险代理公司进入互联网行业获得的注资。
多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这轮保险“互联网+”浪潮中,互联网保险平台创业的方向要么是做B端(即对保险代理人,通过保险代理人产生流量和价值),要么是做C端(直接对客户端,通过客户购买产生流量和价值)。
然而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切分市场,互联网保险平台要解决的问题,既有来自于技术层面的实现保险公司到客户交易流程的畅通、交易标准的制定、支付系统的接入以及移动平台的开发搭建等;还有来自互联网平台的获得客户、保持客户粘度、进行客户价值转化等;此外,还面临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产品风控、资金风控、系统风控。
“合规合法经营的互联网保险平台,通过提供给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核心服务,稳扎稳打地运营,降低保险公司成本,匹配消费者需求,通过提供服务和保障取胜,才能走得更为长远。”11月6日,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徐晓华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数家平台融资规模过亿元
“从2014年底开始,进入互联网移动端搭建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公司逐渐增多,受资本欢迎的热度持续升温,一场在保险行业内的‘供给侧’改革开始推进。”11月2日,大童保险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总经理王牧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老牌中介保险机构,其开发的服务于销售人员的手机端保险服务平台“快保”APP自2015年10月上线,截至上月,其注册用户已突破18亿。
传统保险中介转型步伐迅速,新进入的创业公司势头凶猛。根据对外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保险师已获得A轮经纬创投1亿元人民币融资;最惠保则于2015年6月获得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6年6月获得上市公司亚夏汽车8600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
亚夏汽车公告称,上海最会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其签署了关于增资最会保的《增资协议》,投资总额8600万元,旨在深化互联网保险领域的紧密合作,实现多方共赢。亚夏汽车与最会保一起合力将旗下“最惠保”平台作为独立主体运作上市;如果“最惠保”选择并购入上市公司,则优选亚夏汽车。
事实上,除了上述两家平台,长江商报记者根据综合统计发现,2014年以前,获得亿元投资规模的互联网保险平台几乎难觅身影,而到2015年,互联网保险平台创下融资新高点。
2015年1月,主要从事旅行安全服务和旅行保险的研发意时网,获得力鼎资本、同创伟业5亿人民币融资。此后,2015年6月,众安保险获得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和赛富基金9.34亿美元巨额投资。到2015年7月,大特保和车车车险分别获得1.8亿和1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
多位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2016年以来资本对互联网保险的热捧依然高涨。以新一轮融资为例,截至目前,过亿元融资的平台有慧择网(近3亿元)、悟空保(1亿元)、大特保(数千万美元)、车车车险(数千万美元)等数起,大额融资呈现增多的趋势。
融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8月,共发生51起融资事件。其中,2015年增长明显,共有26起互联网保险投资事件,相比2014年的8起增长了225%。而截至2016年8月底,13家互联网保险创企共发生15起融资事件。
从B端、C端切入差异化渐显
一位互联网保险行业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除了已经公开的融资信息之外,未公开的融资信息也不少。综合来看,目前互联网保险平台对保险行业的拓展方向主要有B端即代理人端、经纪人等和C端即客户端两大类。
“作为互联网平台,上游连接保险公司,下游可选择连接代理人还是客户。”王牧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若选择以代理人为服务对象,聚合代理人通过代理人使用平台产品,服务于消费者,从而产生利润空间。若选择以消费者为服务对象,则通过消费者在网站上进行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产生利润空间。
“目前业内认为更有竞争优势的为做B端的模式,毕竟保险消费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消费有其产品的复杂性、低频次特性,而且客户购买保险的需求并不那么强硬。”一家保险代理公司相关负责人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以保险师、快保等平台为例,均选择为数百万保险代理人提供保险计划书、保险展业、获客、签单服务等“保险管家”,同时提供保险培训、学习、日常管理等板块,展示保险热卖产品等。
而选择直接为客户提供“保险超市”的大特保、小雨伞、意时网以及一些车险比价平台最惠保、车车车险等,通过将各类保险产品上线,供客户自主挑选产品。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这类平台展示销售的产品或者以定制专属的产品取胜,如大特保联合多家保险公司定制的产品;或者以价格优势取胜,如各类车险比价平台,使不同保险公司的价格更加透明,刺激车主自主选择更优惠价格更丰富服务。
“资本初步进入投资互联网保险平台,很大程度上基于保险行业还是一个较为传统的市场,在很多行业已经高度互联网化的当下,保险行业互联网的市场份额还是太低,市场的蕴藏量巨大。”山东诚安达保险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辰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政策的放开和客户主动需求的上涨,也体现出互联网保险平台未来可期的特性,“拥抱互联网是大势所趋。”
王牧等资深行业人士也表示,类似大童这类有着传统中介机构背景的公司在互联网革新上的“大刀阔斧”以及“O2O战略”的重新定位,是基于对互联网中介市场发展的判断和看好。
保险平台需引进特色化服务
11月初,保监会对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负责人进行了重点约谈并通报监管意见,称目前有的网络互助平台已开始整改,但仍有部分平台存在误导宣传、向社会公众承诺责任保障等突出问题。保监会表示,将按照互联网保险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于近期对部分整改不到位的网络互助平台开展现场检查。
金融属性和交易属性在互联网保险平台上也有多重体现。长江商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资深行业负责人称,理论上讲,互联网保险平台只是第三方中介平台,客户或者代理人帮助客户签单支付的保费,不会在平台上留存,将直接进入保险公司账户。但现实操作中,不乏有平台或机构“踩红线”,出现诱导、误导消费或者套取资金等中介市场“乱象”。
一位长期关注保险行业的互联网人士称,互联网保险平台金融风险除了支付问题中存在的风险漏洞外,还可能来自开发类保险产品或者产生欺诈消费者等误导消费行为。
“目前监管上对保险产品的开发日渐变严,不断提升开设中介公司的门槛。”王牧表示,在防范风险上,互联网保险平台还要掌握整套的内控方法,从产品采购、渠道到销售途径上,均要有自律意识、规范意识。
保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马红宇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在监管层面,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可运用数据技术手段,同各平台进行数据接入共享,实时检测交易过程。另外,在客户保费支付上,各平台需进一步实现与保险公司后台的直接连通实时到账。
“在防范金融风险、竞争风险之外,各保险平台需引进特色化服务,完善产品链闭环,注意‘生态圈’建设。”王牧表示,大童模式核心竞争优势在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时发力,线上带动销售,线下队伍提升服务能力。
徐晓华向记者表示,互联网取代人工的关键在于保障和服务功能兼具的同时,真正替保险公司和消费者解决沟通问题、成本问题,而不是是否实现“去中介化”。
“保联公社定位为为保险中介公司、保险代理人提供互联网基础设施,而不是去成为互联网保险方面的保险专家。”马红宇说,有的互联网平台在场景化、生活化等方面有优势,有的平台擅长吸引客户,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保险平台都要去做从平台搭建到产品销售整个产业链条,互联网保险平台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更多在于分工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