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趋紧、寒冬笼罩,P2P行业为何还现融资潮?
导读:根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15年互联网金融领域内获得融资的企业多达370家,总体融资规模超过944亿元人民币。其中网贷平台占比38 41%,融资案例约149起,总体融资规模至少188亿元人民币。
资本寒冬遇上最严监管 P2P行业仍现融资潮?
原本我们认为,在当前的行业局势和资本市场形势下,进入2016年的P2P行业是很难延续2015年的强势融资表现,再度上演融资热潮的。
首先,自2015年年末《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发布后,P2P行业就笼罩在重度洗牌的阴影中。尤其是在《办法》出台不久,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又相继叫停P2P等新增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登记和注册,似乎有意限制P2P行业再发展增量市场,以便开展接下来的存量市场清洗工作。
此外,《办法》在第四十五条过渡期安排中规定,P2P平台有18个月的整改期。只要能在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观察下顺利整改至合规状态,就权当是安然渡过了这次洗牌;否则18个月后等待它们的就是监管的大刀了。因此,出于监管要求和合规化发展需要,眼下P2P行业当务之急是暂缓发展,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整改,而非高调吸引融资。
其次,近几年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尤其是去年股市动荡强烈,导致国内互联网创投领域出现了资本萎缩的局面。2015年第三季度以来,不仅BAT停止社招、大量O2O项目死亡、创业团队融资受阻,就连P2P行业的融资案例也出现了明显锐减,资本寒冬不期而至。再加上去年年中以来,P2P行业相关政策层出不穷,P2P行业格局未定,风投机构对此多是持观望态度,因此有意暂缓涉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投融计划。
经济下行压力所导致的资本萎缩、政策密集所引发的行业重塑,前者让P2P平台寻找融资的难度越发加大,后者则让风投对P2P平台的资本计划更加慎重,因此我们才有理由认为P2P行业在短时间内难以爆发融资潮。然而事实却是2016年1月才过半,互联网金融领域内就发生了多起融资案例。先是京东金融旗下子集团获得66.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又有P2P平台短融网宣布完成3.9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玖融网完成5000万人民币的A轮;陆金所也随机公布了C轮融资情况,规模高达12.16亿美元。此外,新联在线将于近日完成5000万规模的A轮融资、团贷网唐军已经透露C轮融资的进展、蚂蚁金服至少15亿美元的B轮融资等传闻也漫天飞舞。如此看来,在现阶段新规旧法趋紧、经济寒气未退的市场环境中,以P2P行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领域还能够如此密集地出现融资案例,不仅是资本市场对整个P2P行业仍然保持趋之若鹜的投资热情的有力佐证,似乎也预示着P2P行业将在政策强压和资本寒冬之下再度上演融资潮。
融资暗藏玄机 资本机构早有算盘
从商场利益的角度来说,所谓的热情都是建立在双方能够各取所需的基础上的,资本与P2P平台之间的关系也是基于此,融资表面上是无伤大雅的互惠互利,但隐藏在其背后的既有P2P平台的野心昭昭,也有资本的贪婪谋划。尤其是在P2P行业的这个敏感时期,《办法》出台不久,行业格局等待重塑,存量市场静候清洗,平台自我调整,离第18个月还有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这段整改期充满了未知和变数,资本为什么偏偏愿意一拥而入呢?
首先,中国的P2P行业得益于巨大的人口红利,再加之发展迅猛,已经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P2P市场,这种市场前景对资本(尤其是海外资本)的诱惑力是极大的。海外发达地区的多数P2P市场环境早已成熟,风投几乎没有入局的机会;那些不甚发达的地区,P2P行业的发展又不成气候。权衡之下,中国市场无疑成为了最好的选择。自2014年开始,P2P行业的融资案例中出现海外资本的频率越来越高。最早一批以注资形式介入国内P2P行业的资本多是一些具备知名度和规模的专业风投机构,包括红杉资本、IDG、KPCB、银泰资本、DST等。这些知名海外风投挑选平台上也颇为挑剔和严格,例如先后获得过KPCB、IDG、摩根士丹利注资过的宜信,三轮融资都有银泰资本注资的积木盒子、受红杉资本青睐的拍拍贷等平台,这些平台大多成立较早、成长迅速、知名度高、品牌影响力突出、体量巨大,因此在海外资本最早注目国内市场的时候,它们才能够拔得头筹。
进入2015年以来,P2P行业的迅猛发展更加源源不断地吸引资本进入,而此时海外资本的身份也摆脱了早期的单一特征,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015年8月20日,点融网高达2.07亿美元的C轮融资中,更是首次出现了外资银行的身影,渣打银行作为领投方的出现,不仅是海外资本对国内P2P行业的又一次出击,更是传统银行对国内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首次渗透。
截至目前,进入国内网贷市场的海外资本多是专业风投及传统金融机构,最近新联在线也宣布完成A轮融资,领投方是新加坡地产集团Kingsland Development,这是国内P2P行业中将首次出现拥有海外实业背景的资本方。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对海外资本的诱惑非常大,Kingsland Development作为新加坡集团也对此觊觎已久。而新联在线又是最早涉足海外业务的中国平台,经过近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搭建起了中国与新加坡的融通渠道,这种近水楼台的优势正是Kingsland Development今后深入布局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所需要的。单是人口红利这一条,就给了中国P2P行业无可预期的成长空间,如今再加上政策落地,行业规范化进程加速,未来P2P行业的发展只会更加健康、合理,那么早早就开始布局的海外资本届时也不是没有可能坐收渔翁之利的。
其次,《办法》之后,国内网贷市场面临重塑,而这一段留给P2P行业自我整改的过渡期恰恰是资本的最大机会。事实上,资本在这段过渡期内的加速入局实则是为了抢占先机。众所周知《办法》颁布之后,2016年的P2P行业必将迎来重度洗牌,而各地互联网金融企业登记注册被相继叫停的信息也似乎在预示着监管的收紧之势,据相关人士透露各地方金融部门也已经开始研究制定针对本辖区的具体监管方式。因此业内人士纷纷预测,若按照监管逐步收紧的趋势发展下去,到2016年年底,现存P2P平台数量至少会消失一半,而存活下来的P2P平台也大多会面临深度转型。这种发展趋势对于资本来说,可不是什么值得开心的事。一旦平台数量出现大规模锐减,存活下来的优质网贷平台更是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届时这些平台手中的筹码将远远大于资本方,资本机构不仅会面临有资金却无平台可投资的局面,甚至还会因为优质网贷平台的反客为主而遭遇激烈的竞争。向来逐利的资本为了最大限度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必然会在2016年的这段过渡期内对网贷行业进行“疯投”。
由此可见,各路资本对中国网贷市场的眼红及觊觎,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大多数资本更愿意尽早发力布局。基于这种前提,2016年的P2P行业在融资方面的表现仍有可能延续2015年的热度,一波又一波的融资潮更是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