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创业 > 创业人物 > 正文

IT博士跨界做拉面 两次辞职变身互联网厨师

来源:京华时报 发布时间: 2016-05-17 14:23:28 编辑:夕歌

导读:“兰州牛肉面有千亿级市场规模,以前从来没有人尝试改变现状,改行对于我来说,一开始想得太简单了,其复杂程度以及风险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但是我们并不后悔”,邓毓博说:“如今我们是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未来我们一定是拼尽全力让两条腿都走得稳当”。

最近,邓毓博将他的办公室从北太平庄的商务楼搬到了位于中关村E世界财富中心地下二层的中小企业孵化中心,年租金从之前的10多万变成3万元。在这里,每人一个工位,每个工位每月1000元租金,成本大大降低。这位30多岁的计算机博士后和另外两名合伙人在这里重新起航,唯一能够让外人看出他们创业方向的就是工位旁边的易拉宝——牛大坊牛肉面。他们的目标很简单,要用互联网思维升级落后且又具有庞大市场的兰州牛肉面。

现年35岁的邓毓博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当年高中毕业考入兰州大学,硕博连读后留校教书。但是在兰州待得太久的邓毓博总是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对前途一直很迷茫。面对外面的精彩世界,错过出国留学机会的他一心想到北京看看,终于,2011年,邓毓博得到了进入北京博士后工作站的机会。

虽然学的是IT,但是那时选择这一方向还是迎合社会潮流,并非我自己真正喜欢的,如果继续走下去,自己都能想到未来一二十年自己的状态”。邓毓博说,在北京期间,他和同为博士后的好友熊永平一直在探讨要做点什么,这期间两人也做过一些IT相关的项目,但都没有成功。

“我们是计算机博士,聚焦的是最前沿的领域,但相比20多岁的年轻人,反而找不到突破口了”。邓毓博说,在那期间,他和熊永平几乎头脑风暴了半年时间,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身为江西人的熊永平提及自己不爱吃面,但是在兰州却吃得下去。就这一句话,激发了邓毓博的灵感:兰州牛肉面已有很好的品牌知名度,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兰州牛肉面,但外地的兰州牛肉面与本地产品无论是形象还是品质都相差太远,这个行业太传统,有太多提升改进的空间。如果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升级这个行业,将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带给千家万户,那一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于是,一个关于牛肉面的创业梦想就此诞生。

两次辞职 变身互联网厨师

2014年初决定创业,两名创业者又迎来了已在一家上市公司拥有高额年薪的哈工大硕士丁建军的加入,而邓毓博则向兰大两次提出辞职才得到批准。

三名IT界精英,开始跨界做食品。“还没入行时想得非常简单,只看到前景,就怀揣幼稚的梦想上路了”,邓毓博说,真正介入食品行业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

虽然对行业不熟悉,但初心已定:首先这款牛肉面要真正做到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其次通过电商销售。他们查遍所有能够查到的食品专业论文资料,实地考察各个原料加工厂,最终确定由内蒙古一家引进日本技术的工厂生产加工面料;为了确保无防腐剂,确定采用罐头加工工艺包装汤料。

作为地道的兰州人,邓毓博为自己的品牌注册为“牛大坊牛肉面”。邓毓博说,兰州当地并不叫“拉面”,而是“牛肉面”,这碗牛肉面的核心其实是“那碗汤”。

为了得到这碗汤的真谛,邓毓博几人坚持不懈十多次拜访兰州当地一名老面匠,他们的诚意最终被打动。回到北京后,邓毓博他们开始模仿工厂化的条件进行调制,多少水配多少牛骨,牛肉块要切多大块,放多少盐,都会拿秤称并做好记录。

为了口感的标准化,从创业到现在,团队成员奔波于北京和甘肃之间,反复进行工艺研究,用严谨的理工思维保证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标准化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流程化、数据化”,邓毓博说,但拿到数据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从2014年1月至今,他们一直坚持下来,并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优化,进行了4次升级,每次一锅汤的试验成本为1732元,仅这一投入就达到50万元左右。

2014年年底,第一批5000盒半成品牛大坊牛肉面在淘宝上线,三天就销售一空。如今根据用户频繁要求“更方便”的意见反馈,第四代用开水直接泡就可以吃的产品已完成升级,很快将上线。“但这不是方便面,我们仍然坚持不添加任何防腐剂”,邓毓博强调。

获得融资 欲改变线下面馆

上线不到半年时间的牛大坊很快获得投资人的青睐,目前,第二轮融资正在商谈中。

接受记者采访时的邓毓博刚刚从深圳回京,他说正在深圳忙于第一家实体兰州牛肉面餐厅的开业准备工作,而这与其“互联网+”的创业初衷似乎不一致。

邓毓博说,此前与另外一名投资人商谈时,同为兰州人的投资人颇具牛肉面情怀,谈及要改变兰州牛肉面行业整体杂乱低端的现状,对方认为纯做线上是不够的,应该往线下延伸。

邓毓博想来也确实如此,传统兰州牛肉面店太受专业人工技能限制,每家店都有拉面师傅和调汤师傅,没有他们,店就没法开了,而他们恰恰也是产品品质不稳定的根源。另外工资还不低,无形中提高了成本。

邓毓博表示,对于牛大坊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无需拉面师和调汤师,工厂标准化后统一配送就能解决问题。

但面对此前马兰拉面的没落等前车之鉴,邓毓博说,自己的实体店首先装修风格侧重时尚小资,简约化;在服务流程上,崇尚麦当劳的方式,执行高效率;牛大坊聚焦牛肉面产品,不会开发太多的炒菜,有十多个创新标准化产品就好;此外,不同于来自台湾的康师傅私房牛肉面,牛大坊的价格要低一些,而且要还原兰州牛肉面的味道。

邓毓博最终获得这位兰州人近300万投资,第一家店即将开业,未来将复制到全国。

“兰州牛肉面有千亿级市场规模,以前从来没有人尝试改变现状,改行对于我来说,一开始想得太简单了,其复杂程度以及风险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但是我们并不后悔”,邓毓博说:“如今我们是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未来我们一定是拼尽全力让两条腿都走得稳当”。

□对话

创业就像上了贼船,下不来了!

京华时报:创业两年多来,你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邓毓博:我们几个从学校出来创业,对团队认知没有什么经验,想当然认为大家只要有热情事情就成了。但两年来,我们发现,光有热情还不够,团队的价值观、专业技能等都很重要。之前我们对人的理解不到位,一些成员的成长性跟不上团队发展速度,事情没做好还耽误了时间。人才是最核心竞争力,选择合适的人对一家公司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在北京深圳都只有三四个人,就撑起了这么一个摊子,未来我将花很大精力再去找更好的人才。

京华时报:你有何创业经验与大家分享?

邓毓博:创业两年来我们资金链两次差点断裂,尤其是第一批产品刚上线曾引发舆论关注,销售太火爆,当时就赚了60万,很开心啊!正逢春节期间,我们想得太简单,过于草率,将这些盈利投入做了高端礼盒,同时搬迁办公地点,装修及租金就花了20万,然而春节过了一个月产品也卖不动。后来还是第一轮融资的第一笔资金到位才解了燃眉之急。还有一次就是去年下半年我们接连做营销推广,但资金未很好控制,投入产出比很低,钱花了效果却不好。

创业其实是很接地气的,以前谈到互联网创业,就会谈激情、谈爆发式增长、谈未来的规模等,但现在觉得,只要你看好一个项目,不一定要强调快速回报,哪怕三五年,将底子打扎实,做得稳健才行。初创公司,每花一分钱都要慎重规划,尽可能压缩办公成本。我们现在将办公地点搬到了中关村这里,一年能节省不少。

京华时报:你如何看待与投资人的关系?

邓毓博:我们也接触过一些机构,他们喜欢爆发式增长,但是这因项目不同而定,纯互联网创业项目或许能做到,但是我不希望在没有打好基础的时候让牛大坊成为资本快速赚钱的工具,我希望脚踏实地将眼前的事情做好,这样未来才会有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础,毕竟这是我们想做一辈子的长远事业。因此我们希望投资人给钱的同时,首先能认可我们的思路,并尽可能多地提供专业的资源扶持我们,这是一种真正的合作模式,纯粹给钱意义不是特别大。

我们的早期投资人都是很有情怀的兰大校友、学长,他们对我们要求不算高,之前素未谋面,后来聊完就要投,还经常跟我讲公司如何经营,这让我们很感动。

京华时报:你是否想过可能失败?

邓毓博:想过。如果失败,肯定会是极大的遗憾。但我们团队还是会很少谈这个问题,毕竟都是几乎放弃了一切在拼。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多会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哪怕做方向的微调,但事情依然会坚持做下去。一个从未创业的人试一次就成功的概率很小,但我们还是渴望一次就能成功。

创业的事情有点像上了贼船,下不来了。我们这个团队都是35岁左右的人,机会成本很高,我们不能像20多岁的年轻人那样可以快速试错,我们更要注重成功率,太激进、太冒险的方式对我们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