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创业 > 创业人物 > 正文

张小龙:人很孤独,需要沟通

来源:软信 发布时间: 2016-05-17 11:18:13 编辑:夕歌

导读:2011年1月21日,微信1 0上线。打开应用,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深邃的画面:一个小人孤零零地站在庞大的蓝色星球外,眺望着远方的家园。张小龙希望用这副画传递微信的用意:人很孤独,需要沟通。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上线。打开应用,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深邃的画面:一个小人孤零零地站在庞大的蓝色星球外,眺望着远方的家园。张小龙希望用这副画传递微信的用意:人很孤独,需要沟通。

怒放的“独裁者”

QQ邮箱登顶没多久,张小龙又看到了新的机会。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的APP上线15天便斩获100万用户。张小龙在研究Kik时发觉,这种新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可能对QQ造成致命威胁。于是,他连夜给马化腾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做这一块业务。

马化腾也没睡,很快给他回了封邮件:马上就做。“整个过程起点就是一两个小时,突然搭错了一个神经,写了这个邮件,就开始了。”张小龙回忆说。

这封邮件成了微信的起点。此后的两个月,张小龙带领十几名干将,挤在一个狭窄的办公区域,开始了疯狂的“码农”生活。他们时刻待在计算机旁边,饿了就叫外卖果腹,累了就停下来抽根烟,或者原地做几个俯卧撑。

起初,张小龙自己也不清楚微信应该做成什么样,但是他觉得自己有义务阻击腾讯的潜在对手,例如米聊。这款由雷军坐镇的社交软件在时间上先于微信,而且大获成功。

与外部竞争相比,来自内部的竞争更让张小龙头痛。移动社交从起步到爆发的时间太快,腾讯上下非常紧张。当时,有3个团队在做微信类产品,另外两个是手机QQ团队和Q信团队,由资深元老刘成敏领衔。张小龙的团队无论在人脉、资源还是经验方面都处于下风,集团的大多数人觉得他过不了“内部关”。

那段时间,腾讯的移动社交之争刀光剑影,马化腾每天都得两边安抚,给双方做“心理辅导”。随着竞争加剧,张小龙对产品的狂热使得天平开始倾斜。

微信类产品在短信上与运营商(移动、联通)存在直接竞争关系,腾讯是靠移动做大的(移动梦网),担心得罪客户的刘成敏选择妥协,勒令手下放缓开发,同时致电张小龙,希望等他和运营商沟通好再发布。

卯足了劲的张小龙却没有任何顾虑,他不管不顾地开发产品,哪怕得罪人,也绝不轻易妥协。这种偏执最终帮微信在“太子争夺战”中涉险过关。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上线。打开应用,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深邃的画面:一个小人孤零零地站在庞大的蓝色星球外,眺望着远方的家园。张小龙希望用这副画传递微信的用意:人很孤独,需要沟通。

张小龙:人很孤独,需要沟通▲微信启动页面

此后的时间里,微信不断推陈出新,从语音功能,到查看附近微信用户,其社交属性不断提升,用户数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微信2.5发布的前一天,张小龙被任命为腾讯副总裁。这位少年得志、大器晚成的技术天才,只用6年就做到了腾讯高层。

这个职位倾注了张小龙的全部心血。微信初期,他每天花6、7个小时逐条查看用户帖子。下属说这种工作交给我们来就行,但张小龙坚持自己体会、把控用户的感受。

在针对用户需求的调整中,张小龙开始变得令人生畏。大到一个按钮应该放在哪里,小到一个图像差几个像素,他都对团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下属一度害怕看到他的邮件,并私下称其是“独裁者”。

一位微信团队的成员对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说:张小龙经常穿着短裤在办公室里游弋,站在程序员背后看着他们写代码。一旦出现问题,他丝毫不留情面。

在“独裁”和追求极致中,张小龙找到了新偶像,他不否认自己继承了乔布斯的衣钵。在腾讯广研中心,人手两本书,一本是《乔布斯传》,另一本是科技大神凯文•凯利的《失控》。乔布斯时代的所有产品发布视频,张小龙一次都没错过。

操控人性的产品大师

微信2.5大获成功后,张小龙一直在为下一个版本的内容犯愁。一天,在和同事吃饭时,他突然想到可以通过摇手机来找人,大家都觉得这个点挺好。

回家后,张小龙失眠了,他一遍又一遍地思考两个人通过摇手机进行沟通的场景。第二天,他和团队花了半天时间确定细节,光是设计摇的手势就讨论了很久。会后,大家迅速进入新一轮的开发。

2011年10月1日,微信3.0上线,“摇一摇”成为杀手级武器。人们只需摇一摇手机,就能找到千里之外同时摇手机的人。该功能很快引起受众热捧,日启动量超过1亿次。在无数的“咔嚓”声中,千万颗“寂寞之心”简单地找到了充满可能性的去处。

张小龙:人很孤独,需要沟通▲“摇一摇”界面

同月,张小龙受邀回母校演讲。演讲在一阵清脆的“咔嚓”声中开始,张小龙握着手机跟台下的学弟学妹互动。

“从本质上说,当你做这个手势的动作,是很色情的。”在同学们羞涩的笑声中,张小龙分析起微信设计里的性暗示。摇一下会有声音,是来复枪的声音,这种声音听起来很刺激、很爽,然后页面会张开一下,出现一个裸体大卫的雕像。

为什么这一连串的组合会让人感觉很爽?张小龙解释说,因为人的所有动机都来源于性的冲动,这个理念源自弗洛伊德的理论。

那场演讲中,张小龙完全沉浸在自己对人性与科技的理解中。很多人觉得他变了,不像个程序员,成了兜售概念的“忽悠大师”。但这些言论在急速膨胀的微信帝国面前不值一提,2012年3月,微信用户数已经突破1亿。

“摇一摇”的成功很快引来对手的纷纷抄袭。马化腾给张小龙发邮件,问他要不要再细化一下,增加点功能,免得被对手抢了先。但张小龙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他告诉马化腾,微信已经做到最简化,加任何东西都是减分。

不担心被抄袭的问题,张小龙将精力放在新的超越上。对手刚学会“摇一摇”,2012年4月19日,微信4.0又推出朋友圈功能,引发了新一轮的移动社交热,每天有上亿条信息、上亿张图片在朋友圈传递。

至此,微信的基本框架确立。2015年底,微信的活跃用户数攀升至惊人的6.97亿,在全球范围内一骑绝尘。

纯粹的人也能成功

随着用户数量暴增,微信的商业价值凸显。公司内外,张小龙面临巨大的压力。经过多年职场打拼,他已经不排斥商业化,但依旧护犊心切,不接受任何粗暴的广告植入,因为那样会骚扰用户,影响他们的使用体验。

基于这一理念,微信拒绝和所有营销公司、广告公司合作。公众平台上线后,为了防止微博式的水军泛滥、频繁刷屏,他硬性规定每个账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条信息。面对叫苦连天的营销账号,他在朋友圈撂下一句话:“从现在开始,微信安静了。”

后来马化腾几番找张小龙做工作,他才迫于压力,同意在朋友圈投放广告。但起初,他坚持要求每次广告费必须在1000万以上,真正有实力、能做出漂亮广告的商家才能进来。

微信的风头一时无两,张小龙却有了新的担忧,他觉得人们开始过度黏在微信上。2016年1月,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说:他和同事开会或吃饭,很多人每隔两分钟就要看一下手机、看一下微信,如果规定不能看,对方就会手足无措,很焦虑。

张小龙:人很孤独,需要沟通▲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

张小龙不希望微信变成对人的控制。“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如果一个用户沉浸在其中、离不开,就像你买了一辆车,到达目的地,你却说汽车的空调很好,希望待在里面,那这个产品一定不是一款好的产品。

他的言论一度被认为莫名其妙。互联网各家都挖空心思抢流量和入口,传统行业也没有听说过要驱赶用户的,张小龙有点荒诞不经。但在他看来,微信的目的是帮助人们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不是让他们陷在里面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

华商韬略认为: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想法实际上很符合张小龙的特质。他更像一个生育孩子的母亲,剔除唯利是图的商人观,他希望微信能在其定位中实现价值,不逾矩、不扰人。

伴随着微信的成功,张小龙头上的光环越来越多,产品经理视他为偶像,媒体将他塑造为乔布斯的中国接班人。有人说,张小龙很幸运,做了三次,就成功了三次。但其实他自始至终都只在做一件事——雕刻完美的作品。

在知乎上,有人问:乔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张小龙答:说明纯粹也能成功。

标签:张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