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案例 > 正文

Uber中国后柳甄时代:在阵痛中与滴滴融合

来源:时代周报 发布时间: 2016-10-18 10:30:18 编辑:诚富

导读:当北上广深等地出台地方版“专车新政”后,投资者和业内人士不禁感叹,Uber提前退出中国市场的这一决定是多有先见之明。根据地方版“专车新政”的执行方案,四大一线城市对司机户籍和专车的配置作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意图将绝大部分的专车供给赶出市场。

当北上广深等地出台地方版“专车新政”后,投资者和业内人士不禁感叹,Uber提前退出中国市场的这一决定是多有先见之明。根据地方版“专车新政”的执行方案,四大一线城市对司机户籍和专车的配置作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意图将绝大部分的专车供给赶出市场。滴滴、易到和神州三大专车平台的命运,已经掌握在当地政府手中。

事实证明,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近年长时间停留在中国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对政策性风险的预判甚至超出了程维和柳青。今年7月28日,中国交通部正式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简称“专车新政”),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站在顶层为网约车重新设计了一套较为宽松的方案,当时四大专车平台第一时间发出贺电,纷纷表态拥护新政出台。

但是仅仅3天过后,Uber中国和滴滴出行就宣布达成了合并协议,最终滴滴出行以10亿美元和17.7%的股权终结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补贴大战。如今看来,与其说双方的合并是出于资本的考量,倒不如说是卡兰尼克的“实力甩锅”—既然注定难逃合并命运,倒不如顺水推舟将这个烂摊子交给更懂中国市场的滴滴处理,Uber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印度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以及加快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

卡兰尼克放弃了中国市场,但Uber中国的故事尚在继续。在外,不少注册司机和用户仍然偏好这个颇有风格的专车产品,他们也格外怀念补贴大战时享受到的巨额优惠;在内,滴滴迅速接管Uber中国的业务,企业文化和岗位重叠等冲突让员工陷入迷茫,随着精神领袖柳甄的离去,Uber中国的命运更加难以预料。

唯一的悬念是,商务部是否会充当判官的角色,阻止这一笔充满垄断色彩的交易。从8月1日宣布合并至今,商务部就对这宗合并案是否涉及垄断进行了三次回应,在最近一次回应中,商务部表示正在依法对该案进行调查。

根据《反垄断法》规定,两家企业合并需按照营业额、营业规模等向有关部门进行申报,而滴滴则以未到达申报条件为由拒绝向商务部申报,双方的博弈甚至比地方专车新政的出台更为重要。一旦被判定为垄断性质属实,滴滴和Uber中国或许又将面临重新分家的局面。

合并后遗症

自从今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后,Uber中国就开始进入“沉默期”。虽然与早前合并快的后泯然众人相比,Uber中国的品牌仍以事业部的方式保留运作,但被逐渐弱化是不争的事实。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Uber全球将计划在11月左右停止对Uber中国的技术和服务支持,届时Uber中国将何去何从尚未得知。也有消息称,滴滴出行原本计划将Uber中国和滴滴的司机端进行合并,并推出新版的APP取代Uber中国现行的APP,不过由于商务部介入调差双方合并的反垄断事宜,因此新版APP的上线日期从10月11日推迟至11月。

不过目前最新的消息显示,Uber中国在各城市的运营点并不会停止运营,而且还会继续下去。Uber中国官方就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Uber中国仍然保持独立的品牌运营,各项用户服务都在正常进行中。“优步中国APP将持续为用户提供服务。自滴滴收购优步中国以来,优步中国仍然保持独立的品牌运营,各项用户服务都在正常进行中。我们会集中滴滴和优步优秀的技术资源,持续提升优步APP的用户体验。”

事实上,由于中国对外资互联网公司有所规定,Uber中国很早就已经将中国市场的数据留存在国内,为此Uber中国还在贵州和武汉分别成立了数据服务公司以及COE中心(卓越人才中心)。而最初在宣布合并交易的声明中,滴滴方面就表示将收购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和数据等全部资产,这意味着Uber全球停止对Uber中国的服务支持并不会带来实质性影响。

有知情人士透露,未来Uber中国的客服系统将接入滴滴系统,目前在线客服和电话服务已经通过内测,即将应用于新版本中。一直以来,Uber都没有设置电话客服,投诉渠道只有邮件方式,这一点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受到用户批评。Uber中国方面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优步一直有客服团队,目前如常服务,未来也许会考虑增加电话客服服务,未有明确的时间表。

整合中的阵痛

与近年发生的多宗互联网公司合并案不同的是,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弹,特别是Uber中国员工,他们大多数心有不甘,认为自己的努力最终没有为Uber赢下中国市场,但从来不觉得这是输给了滴滴。

事实上,Uber和滴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Uber是典型的西方互联网公司,即使卡兰尼克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强调要本土化,但无论从产品还是运营风格,Uber中国都坚持着自己的理念和原则。这种内在的基因决定Uber中国有着理想化的企业形象,但这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

而滴滴则是一只“土狼”,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地推铁军。虽然营销手段与Uber中国相比有差距,但滴滴的线下运营能力极强,在早期没有启动补贴的时候,滴滴的员工亲自到机场和火车站教出租车司机安装APP,才有了后来滴滴成功的故事。

整合往往伴随着流血。因为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有冲突,这造成不少Uber中国的员工在合并时已经选择了离职。根据补偿方案,加盟滴滴的Uber中国员工将获得6个月基本月薪和6个月股票价值的合并现金奖励,即刻离职的则可获得3个月月薪和3个月股票奖励。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Uber中国的正式员工只有800多人,但同时还有大量的实习生和半正式员工。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部分实习生至今仍未解决报销问题,平均每个人被拖欠了800元左右,Uber中国回应称这是由于公司仍处于整合过程中,这些款项一定会予以报销,但需要时间处理。

知情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Uber中国团队里选择离职的多为高管级别,例如部分城市经理,但大部分基层员工都选择加入滴滴。而Uber中国方面则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截至9月初有将近80%的员工选择留职。

时代周报记者也了解到,在宣布Uber中国与滴滴出行的合并交易后的第二周,滴滴出行方面已经开始陆续接管Uber中国的业务,包括团队成员和业务架构开始进行重组合并。8月23日,柳青曾带同一众滴滴高管来到Uber中国总部与员工见面,当时她特意透露,柳甄已经休假。此后Uber中国与滴滴的业务磨合展开,其间Uber中国停止了绝大部分的营销活动,直至9月中旬才陆续重启。

在这个过程中,柳甄一直保持低调。随着业务的陆续移交,Uber中国的运营主体上海吾步(上海)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已经转交给滴滴专车事业部总经理陈汀,但工商信息系统显示,目前Uber中国在不少城市设立的分公司仍然是以柳甄作为法定代表人。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在9月中旬结束休假归来后,柳甄曾与部分重点员工进行谈话,劝他们不要申请Uber海外的工作机会—或许在她眼中,即使已经被滴滴收购,但Uber中国仍应该继续顽强生存下去。

“可惜了那些不抬头看星的人,错过了多少诗酒年华。”柳甄在离职信提及,柳甄希望自己像律师一样冷静地去看待这次合并交易,就像她在加入Uber中国前的状态一样,但她发现这很难做到,卡兰尼克告诉她,包括她在内的Uber中国员工才是这家公司的建设者。提前离场的柳甄,最终没有机会去改变专车市场的格局,但与程维、柳青一样,她也是这场竞赛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