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房企一线城市拿地频率降低 费用增高
导读:年关将至,土地市场基本落下大幕。南都记者通过对多家大型房企采访发现,今年房企在土地市场的出手频率大大降低,一二季度几乎没有什么斩获,而拿地高峰到传统旺季9月才开启。
同时,从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获悉的数据显示,2015年,20大标杆房企耗资4429亿拿地,同比上涨21%,是仅次于2013年的历史第二高点。出手频次减少但耗费上升,这也说明优质地价有增无减。
其中,保利、万科、华润等标杆企业主导或参与拿地金额均超过了500亿,越秀地产也在金融与房托等布局支持下精选优质项目。房企拿地更贵更挑剔且优胜劣汰趋势不可挡。
一线城市供应减少价格上升
首先,从备受瞩目且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一线城市来看,2015年全年土地总价、供应量创下近5年新低,成交额接近5000亿。
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一线城市推出土地600宗,合计土地规划建筑面积为6211.7万平米。从土地供应量看,是最近6年来的最低点,推出的土地均价(非楼面)则明显上涨,达到了1 。49万,同比上涨了28%。
“一线寸土寸金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一点上企业十分明白如果要下狠心拿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偏远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投资需求已经不大了,”广东维森置业董事长张维伦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达到了4826 。95亿,但是土地成交的建筑面积却并不多,只有531 。86万平米。而在2006年这个数字高达近5000万平米。从市场成交均价看,楼面价达到了9075元,同比涨幅达到了18.9%。
“供应减少,豪宅化,这是一线城市未来将出现的两大特点,”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表示。
从房企角度看,越来越多的房企扎堆一线城市。以北京为例,很多企业多年来第一次拿地,比如阳光城(10.00, -0.25, -2.44%)在台湖、绿城在门头沟、中骏在昌平,扎堆进入土地市场。
“房地产刺激政策频繁出现,利好一二线城市,这种情况下,房企拿地积极性明显提高。”
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再现地王频繁出现现象。整体房地产市场升温后,土地市场开始火热。
一线城市在标杆房企拿地争抢的影响下,已经普遍出现了地价超过房价的现象,整体看,包括北京等城市,地王频繁出现。不少机构预计,近期一线城市依然会出现多宗地王地块。
区域价值逐步变化
近来连连在国内大城市及海外有所布局的新外海地产也注意到,房地产发展的区域价值和发展趋势正在逐步变化。
新外海董事长陈永庆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认为,中国地产的发展,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从实到虚,从产品到金融,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最开始的产品地产时代,好的地段出一个精品就可以轰动全城。然后,竞争更激烈需要做品牌,各大品牌脱颖而出。商业地产时代,开始讲全产业链和聚合。现在开始放眼海外,尤其是悉尼、墨尔本等华人聚集的城市,对于房地产的投资考虑自住需求及财富的保值性。”
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来,在一线城市的占比看,历史首次突破了50%比例 ,占比高达50.6%。整体看,重点房企越来越关注一线城市。
而反观逐步被放弃的三四线城市,天量库存积压。一二线城市聚集了过多的资源,需求集中,而供给和存量相比需求都短缺。所以不少开发商和机构都认为,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一二线城市房价易涨难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