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商 > 北京 > 正文

机制创新是京津冀园区合作的关键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 2015-12-22 15:49:08 编辑:夕歌

导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一篇大文章。表层是产业和人口的空间再布局,深层是区域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园区这个平台,优化京津冀产业空间布局,同时推动园区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如何创新园区合作机制,更加精准地、持久地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成为各级政府特别是园区管理者关注和思考的重点。

一、园区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主平台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河北地处京畿之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首当其冲,也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其中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将不符合北京功能定位、适于在河北发展的一些已有产业和新上项目吸引过来,既可缓解北京的城市环境压力,又可加长河北发展不足的短板,破解河北转型升级的瓶颈。

按照北京市的规划,未来北京市将有一大批企业或潜在的投资项目会转移出来。

企业的搬迁、产业的转移,其影响因素有很多,如产品市场、销售半径、运输条件、劳动力数量与素质、原材料、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行政成本、公共服务设施、自然环境等等。

京企外迁或新项目选址,河北特别是河北的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河北省全境大部分都在环首都300-400公里圈以内。

二是后发优势。河北省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多年来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相比其他东部省份发展相对滞后。然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省也有独特的后发优势,比如在东部沿海仍有大量未利用土地和沿海滩涂,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太行山和燕山山区仍有很多矿产资源、林果资源、旅游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交通优势。由于环绕首都的特殊区位,河北受到北京放射状交通运输网络的巨大影响。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四通八达,密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世界上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还拥有秦皇岛、曹妃甸、黄骅三大海港,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

四是产业优势。河北省虽然还不是经济强省,但毕竟是经济大省,GDP位列全国第六,经济部门相当齐全,传统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具有雄厚基础。产业配套为产业转移对接搭建了坚实平台。

五是体制优势。河北省近年来推出数十个园区平台,作为对外开放和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这些园区,都实行管委会体制,具有机构精简、办事高效的管理体制。不断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具备较好条件。按照改革创新的新思维,大力推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化运营、多元化投入”的园区运营模式,为园区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规定新上工业项目必须进园区,土地指标及其他政策资源向园区倾斜,为园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2014年以来,河北省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园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总投资达3800多亿元,签约和落地的1亿元以上项目达350多个,其中超50亿元项目19个,超100亿元项目10个,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河北省的园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基本合理

按照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要求,强调产业转移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基本原则。目前来看,北京市已向河北转移的产业,基本符合产业布局规律和国家产业政策。

重化工业和临港型、加工贸易型产业向唐山、沧州沿海聚集。需要借助海港“大进大出”的产业,如钢铁、炼油、化工、石材加工、大型设备制造等产业,正在曹妃甸开发区、唐山海港开发区、沧州临港开发区聚集,在这些园区分别形成了“化工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石材加工产业园区”、“装备制造园区”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向廊坊、秦皇岛及其他环首都地区聚集。秦皇岛开发区、廊坊开发区、燕郊开发区、固安开发区吸引了中科院、中关村、北大、清华等一大批高校、科研单位、高科技园区的分支机构或企业,发展起大数据、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向冀中南和冀东地区聚集。冀中南和冀东地区拥有良好的工业技术基础和产业工人队伍,在机械制造业、化工、建材、医药、家电、食品、纺织等方面具备传统优势,吸引京津相关行业和企业开展合作或入驻的大势和格局正在形成。

大型批发市场和现代服务业向毗邻首都地区扩散。北京的若干个大型批发市场、医院、学校,由于吸引人口流量巨大,成为被疏解和分散的对象。目前,包括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动物园服装百货批发市场、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的批发市场商户,正在向河北保定的高碑店、白沟和廊坊的永清等地逐步迁移。301医院正在保定涿州建设后勤服务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一批大学已在保定、廊坊和沧州的园区建立分院,北京大学在邯郸开发区设立了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北京的大学到河北建设分院甚至可能搬迁到河北。

以上这些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格局,大都是在政府引导下,经过市场选择而形成的。总的看,是符合产业布局规律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各地出现一些积极的竞争现象,应该说是正常的。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产业转移、园区协同发展呈现出几种空间创新模式

(1)位移模式。生产企业或市场整体搬迁到河北。主要出于生产经营成本的考虑,北京的一些企业或低端批发市场逐步向外整体迁移。如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保定建立河北高碑店新发地物流园区;北京大红门地区服装批发市场、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分别向保定的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永清开发区国际服装城、固安大清河开发区国际商贸城、石家庄的乐城-国际贸易城转移。

(2)总分模式。总部——制造基地、总院——服务基地、总校——分校等。特点是生产或服务的总部保留在北京,在河北的园区建立生产基地、后勤服务基地或分院、分校。如北汽集团在黄骅经济开发区建立的北汽集团华北(黄骅)汽车产业基地、北京现代在沧州经济开发区建立的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沧州工厂等,都是产业基地型园区。301医院在涿州开发区建立的301后勤涿州基地,则是以医疗保健产业为特色的服务型基地。北京的大学在河北建立分院分校,使北京的教育资源与河北建立起总分关系。

(3)孵化模式。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产业化基地。以北京的高科技园区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为主,在河北省建立孵化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如中关村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的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是河北省对接京津的首个综合性高科技项目,涵盖软件、信息服务等。通过这种模式,北京的高科技园区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将科技研发优势与河北的产业优势相结合,实现协同创新。

(4)复制模式。北京的园区利用成功经验及有利资源在河北再造园区。北京的园区与河北省的市县以开发区为平台和载体,从中确定一定范围,开展产业园的长期互利合作。如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河北永清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按照“政府引导、协会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方共赢”原则,开展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集群发展合作,未来有望形成总产值3000亿元,税收300亿元的园区,十年“再造一个新亦庄”。

(5)飞地模式。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原则,北京方面与河北的市县、园区合作,在河北的园区内建设“区中园”,并成为北京市的“飞地型”园区。如北京市经信委、食药监局与沧州渤海新区合作,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批医药企业集群入驻,北京企业保留“京籍”,在产业扶持资金及药品监管等方面,享受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同等待遇,有关部门跨行政区域监管。

(6)新城模式。创建北京优质功能疏解区和创业宜居生态卫星城。利用本身区位和生态优势,吸引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打造创业新城。如涞水县利用邻近北京、生态良好的优势,在开发区规划建设产业新城——京涞新城,主要引进北京战略合作者,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科技以及物流商贸、旅游休闲、医疗养老等产业,打造千亿产值、百亿财政收入、聚集数十万人口的产业新城。

四、机制创新是京津冀园区协同发展成功的关键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一篇大文章。表层是产业和人口的空间再布局,深层是区域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功能疏解,行政类或准行政类功能的转移,应主要靠“政府主导”;而经济类或产业类功能的转移,应主要靠“市场主导”。

北京的产业转移,京津冀园区间的协同发展,应努力突破区域创新这一关键点。

体制上,应建立京津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财税体制,在转出地与转入地的GDP等主要指标按比例分别入统,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按比例分成等方面,实现合作各方的互利共赢。

机制上,应大力推广“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化运作、多元化投入”模式。政府引导,主要是引导园区按照更高层级的功能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鼓励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品牌园区,避免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市场主导,就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吸引资金汇聚,加快产业聚集,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而增强对产业和人口的反磁力吸引作用。